关于作者

李皓,环境科普志愿者,“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83年至1986年先后在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化室工作。1986年至1994年在德国弗朗霍夫(Fraunhofer)研究院汉诺威毒理研究所从事免疫生物学研究,1994年获得德国汉诺威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到北京医科大学免疫系做博士后,研究中草药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出于对当时中国环境状况的极度忧虑,1996年辞职走向社会成为环境科普志愿者。1997年至2007年主要从事引进和翻译国际环境教育影视片的工作。2000年至2004年为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使者。2008年成为“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利用自己的力量清洁社区

李皓
2017年01月13日
文?体:讲座录音整理
关键词:社区环境管理;清洁窗户与楼道;粉刷墙体;管好垃圾;治理油烟;减少遇雨积水;树荫停车场;开放社区;露天市场;居民栽种绿地;中国古代绿化方式
正?文
我国城市社区常见的环境问题在许多地方几乎相同,总结起来可归纳为9个。
第一是窗台脏乱。居民喜欢在自家窗台上堆放杂物,这对健康很不利。杂物里藏污纳垢,而空气从窗户进入室内,当空气穿过窗户上的杂物堆时,其中积累的尘颗粒会随着空气进入室内,室内的空气就会很脏。而且,窗台上堆杂物还易引发火灾。还有一些老旧社区,楼房的外立面很脏,政府应该要求定期粉刷旧楼。
发达国家有很多上百年的老房子,但房子外立面非常干净,因为市政部门有规定:楼房的外立面要定期粉刷,而且窗户须保持干净,不能放任何杂物。在前东德地区,曾有很多破旧的房屋,德国统一后,那些旧房子几乎全都翻新了,每家每户的旧窗户也都全部更换为密闭性好、易保洁的新窗户。改造后的窗户更安全,因为打开窗户通风时,只有窗户的上方与外界相通,窗户下方是封闭的,这能保障小孩不会从窗户摔出去。此外,由于通风口狭窄,外人无法从窗户入室,这种窗户也能防盗。需要清洁窗户时,这种窗户是内开式的,人站在房间内就能轻松擦净窗玻璃,楼层再高,也不用蜘蛛人为窗户保洁。可以说,这是目前全世界设计最科学的窗户。这种窗户已在我国有生产和销售。
为什么要重视窗户的保洁?因为如果窗户上附着有污渍与尘颗粒,会增加室内外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浓度,影响空气质量和市容,所以一定要定期清洁窗户,这在发达国家是保证城市环境质量的强制性要求。在德国,三个月内必须清洁一次窗户,如果不做,邻居可能会对你说:你要再不清洁窗户的话,我就要打电话告警察了。
第二是楼道脏乱。有些居民喜欢在公共楼道里堆放自家的废物,而且从不清理,引起公共楼道难保洁,积尘多。居民步行上下楼梯时,都是要深呼吸的,这些脏废物表面的尘埃很容易被呼吸到人体中去,所以,在居民楼道堆放自家的脏废物是不道德的表现。况且,楼道是公共空间,如若堆放的废物易燃,引发火灾,很可能殃及全楼居民的生命安全,因此,楼道废物必须全部清除掉。
此外,居民楼内公共通道的墙面也要定期粉刷。在德国,每户房主得为粉刷出份钱,比如房租的7%要留作粉刷楼道用,这是每家每户参与维护住房公共楼道卫生的可操作方式。
第三是垃圾污染。中国从欧洲引进了大体积带盖的可移动垃圾桶。这种垃圾桶有三个功能,第一能防老鼠,食物垃圾扔入桶里,因桶体高、形状下小上大、表面光滑,老鼠无法爬入桶中吃食物。食物少,老鼠就不会大量繁殖,就能减少鼠害;第二个功能是桶有盖子,能防苍蝇,也能不让垃圾的气味外溢;第三个功能是桶底有轮子,能帮助环卫工人轻松地将整桶垃圾推到清运车旁,由车上配置的设施清空垃圾桶,再由环卫工人将垃圾桶推回原处。如果垃圾桶破损了,盖子没了,轮子毁了,这三种功能就都丧失了,社区就会出现垃圾管理不善的问题,居民就会抱怨。
为了让垃圾桶易保持关闭状态,可以选择脚踏式开盖的垃圾桶,居民投放垃圾时,脚一踏盖子就打开了,人一走,桶盖自动闭合。垃圾桶外保持干净、清运方便,环卫工人工作起来就有尊严,最重要的是:这能保护他们的健康。在德国,有些社区为放置垃圾桶的地点修建了栅栏,不让小孩进去,还为方便居民投放可回收的包装物安放了大容量网箱。这样一来,居民家中的可回收包装物袋子装满了,就可投入网箱中,等待回收包装物的企业来车清运。
第四是餐馆油烟问题。对于社区居民抱怨的油烟扰民的餐馆,社区一定要管,要检查是哪些餐馆在排放油烟。如果没有合格的烟气净化装置,餐馆的厨房窗户或简易烟筒上会有大量的油污,这样的餐馆就是不合格的。对这类餐馆,必须要求停业改造,改造后,要进行排放检查,验收合格才能重新开业。
第五是社区道路下雨积水的问题。有些社区入口或其它室外的路面被硬化了,一遇下雨就地面积水。把这样的地面改用透水砖铺设,就能减少地面积水,使居民在雨天出行时不再受困。在德国,有些社区在居民楼周边的绿地中建有较宽的植草边沟,不降雨时是绿地,有降雨时,路面的雨水能自行流向植草边沟,被沟中的草根吸收入土。土壤吸水饱和之后,雨水才顺着植草边沟流向社区外的河湖中去,实现了防涝,也留住了部分雨水资源。
第六个社区问题是居民抱怨停车难。其实,社区绿地的树林地带中常有一些空地,空地上植物长不起来,这是因为树冠太密,把阳光遮挡了,树下的植物获取不到阳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就无法生长了。因此,不妨把这些树荫下的空地利用起来,给地表铺上一层砾石,就能成为树荫停车场,也可使用孔型砖铺地,多孔的地表能吸收雨水,保障土壤的透气性,故不影响树林的健康生长。把车停在树林中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树荫能遮挡阳光对车身的辐射,夏季时保持车体凉快。从天上往下看,这里是一片树林,但是从地面看,这里是一个停车场,一地就能两用。
第七个问题是社区封闭,影响通行。在汽车时代,建封闭式社区是不对的。封闭式社区要求汽车从指定的门进出,就使得汽车要在社区中绕路,这会增加汽车尾气在社区中的排放,也会增加社区道路的不安全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区提倡开放式,居民楼之间的机动车道与社区外的街道相通。窄的机动车道可作单行道使用,但也要与外界道路相通。这能方便驾车人选择最短的路径到达自己的住所,有助于减少道路拥堵,也能减少城市总体的汽车尾气排放。
第八是市场脏乱。说到市场脏乱,我们总认为露天农贸市场是脏乱的,城市花园广场是洁美的。但发达国家往往在城市花园广场周边开设露天农贸市场。因为市民到花园广场溜达、休闲之后,要回家时,能就近购买蔬菜、水果、食物或居家用品,很便民。只要城市管理方法得当,露天农贸市场照样可以干净、美丽、有景致独特。
在发达国家也有贴小广告的,比如市民有房间要出租、有旧物要卖、需要拼车等等,都有贴小广告的需求。所以,政府允许在车站、超市、社区地带、学校食堂等地设立广告粘贴栏,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在墙上、地上、电线杆上到处乱贴小广告了。
第九,绿地荒芜。我国有不少老旧社区的绿地难以绿化,显得很荒芜。这是因为:植物对光照、风力、土质等生长条件是敏感的,有些植物喜光,有些植物耐阴,有些植物抗风、有些植物怕风、有些植物耐旱、有些植物喜湿,而在社区的各个角落,光照、风力、土质、甚至气温都是有差异的,所以,社区不能搞统一绿化,不能种一样的植物。绿化社区最可行的方式是:将绿地分给社区居民栽种,他们能种出多样而美丽的花、草、树来,社区绿化也就自然做好了。
德国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让家庭主妇自己绿化家门前的空地,以此来美化城市。现在,德国居民在家门前种的植物更多样,甚至还有种草药的。
让百姓栽花种树,是中国古代城市管理的一个基本的要求。中国古代没有园林局,但每个城市都是绿色的,每个院子都是鸟语花香的,这表明:在古代,中国人就有栽树种花的生活习惯。以元朝在北京建都为例,元朝建都时修了胡同与四合院,当有人买了一个院子,就被要求在门口种一棵槐树,在院子里种一棵枣树。枣树耐旱又遮荫,每年还能收获枣子,枣子晒干后可食用、抗饥饿,这就是极好的可持续生存方式。北京老百姓在门前种树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晚期。
20世纪二十年代,有位美国人到了中国,在北京住了两年多时间,他还游览了中国其他省份。回国后,他写了一本题为《漫步中国》的书,在书中他写道:“北京的冬天和夏天天高云淡……,即使在冬天刮起刺骨的北风……,只要能瞥上一眼北京清澄澄的天空,亦是一种莫大的心灵慰藉。” 为什么他那么喜欢北京的天空,因为欧美国家在20世纪二十年代时,天空一片污浊,空气污染严重,而当时的北京却没有这种状况。这位美国人对当时的北京城做了这样的描述:“不久前春天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绕着城墙逛了一圈,墙下是绿树掩映下的城区。……平民百姓的住宅……院内树木扶疏,花草茂盛,整个北京城从高处望去绿荫如盖,有赏心悦目之感。” 这就是古代中国为什么那么宜居的原因。
我们今天要创造宜居环境,可以去看看中国古建筑,看看古人们在院落里是怎样种树的,有些小天井都长着高大的树木,而且树的种类还特别多,这对我们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宜居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参考。
只有继承中国古人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和智慧,我们的城市才能真正回归绿色和宜居。
(此文为李皓在题为“建宜居环境,与自然共存”讲座中的最后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