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思考,不盲目跟随——创新思想的产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当人们将关注的目光集中在快速凝固、粉末压实和等通道转角挤压等几种制备块体超细晶材料的方法时,卢柯研究员就在思考一个问题,纳米技术只有与广泛使用的工程金属材料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然而当时的制备技术与实用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在寻找纳米技术与工程材料的结合点时,卢柯研究员注意到这样的事实:既然工程材料的失稳多始于表面,那么只要在材料的表面制备出纳米结构,就能有效地抑制失稳的发生;另一方面,表面纳米化采用常规的表面机械变形处理方法(或对其进行改进)就可以实现,在工业上易于应用。正是基于对实际问题和对现有技术水平的客观分析,卢柯研究员与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吕坚教授联合提出并开展了表面纳米化研究。目前,此项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已被大量的实验所验证。
不断挖掘技术的科学内涵——创新思想的发展
卢柯研究员注重在科研工作中挖掘技术的科学内涵,当他制备出理想样品后,很快就发现样品独特结构所蕴藏的学术研究价值:一是样品经过处理后,在材料上形成了表面为纳米晶、晶粒尺寸沿厚度方向逐渐增大的梯度结构,这种梯度结构实际上反映了材料在塑性变形条件下,由粗晶逐渐细化到纳米晶的过程,因此通过样品横截面组织的观测,可以揭示出塑性变形诱发的纳米化机理;二是利用组织和性能的梯度变化,在一块样品上研究宽尺寸范围内(从纳米到微米量级)的组织与性能关系;三是利用纳米化处理所形成的高体积分数界面来加快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开发出低成本的化学处理工艺。
通过对表面纳米化技术蕴藏的学术价值的不断开发,卢柯研究员近年来在纳米化机理、组织与性能关系和纳米结构扩散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不仅确立了我国在表面纳米化研究方向的国际领先地位,也为此项新技术的工业应用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良性互动。
扎扎实实工作,避免短期行为——高水平成果的产生
科学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避免急功近利思想而导致研究水平低下的问题,卢柯研究员要求科研人员要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地就选定方向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不要急于出文章,以避免肤浅的毛病。对于获得的实验数据要反复推敲,并在研究组内进行讨论,再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补充和完善,沉稳、坚实的工作必然带来丰硕的成果。卢柯研究员的科研小组已先后在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受到国际同行的普遍赞誉,并被大量引用。
倡导团队精神,培养学术骨干——工作延续的基础
科研工作的开展仅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分工与合作,尤其是一个团队内的精诚合作。在卢柯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小组内,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定期举办学术讨论,大家畅所欲言,真诚地就科学问题坦诚地交换意见,于讨论和辩论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充分体验到团队精神所带来的愉悦和裨益,并从中产生了一些公认的、高水平的学术骨干。这些学术骨干来自团队,受益于团队,脱颖而出后又领导和服务于团队,从而使团队整体保持密切的配合,使科研工作协调的发展,为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做好了一定的人才储备。
广泛合作,优势互补——提高研究水平
表面纳米化研究与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任何个人和研究组都难以涵盖所有的专业,只有吸纳多种专业人才共同参与,才能保证系统工作快速、协调发展。继提出表面纳米化设计思想并取得此项技术的知识产权后,卢柯研究员对内仔细地分析了自身优势,确定了本组的发展方向,对外采取了开放式的交流与合作,他一方面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和其它公开场合中详细介绍表面纳米化的研究进展及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交流拓展了视野,另一方面又与国内外有专业特长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起广泛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正是通过这种真诚的互利合作,使表面纳米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这不仅迅速将研究工作提升到了国际水准,也大大地加快了新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到探索工业应用的步伐。
自开展表面纳米化研究以来,卢柯研究员和他的科研团队已在《Science》和《Acta Materialia》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学术专著2部,申请发明专利9项.从这个成功案例中不难发现,正是有这严谨的科学态度、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在工作中不断发现和创新的思想及真诚的交流与合作的精神,才使表面纳米化由设想逐渐转变成现实。目前,表面纳米化技术已被国内外同行和企业界公认为“今后几年内纳米材料研究领域最有可能取得实际应用的技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