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研究所焊接事业发展的点滴记忆
材料新视野
2014年10月31日
在我国十二五开局的第一年,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在这大喜大庆的日子里,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的金属研究所!
我所组建焊接研究室,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材料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同样离不开焊接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当时由刚刚走出校门的年青学子,怀揣一颗赤子之心,为了祖国的建设和强盛,来到了金属研究所从事焊接事业。那时的焊接实验室,就是人们常说的“焊接室平房”。虽然条件比较艰苦,环境比较差,但是焊接人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工作,刻苦钻研,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跟踪和创新先进的焊接技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我国航天、航空、核工业等领域都留下了我所焊接人的足迹。
在建室初期,焊接事业发展的领军人物少,当时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只有一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焊接人的不断努力,焊接事业得以兴旺发展,逐渐在国内奠定了自己的应有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改革开放以来,金属所的建制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来的焊接研究室不存在了。经过整合以后,从事焊接研究和应用的人员虽然比较分散,分成多个部分,但他们更有针对性,可以更快的出成果。目前,从事焊接研究和应用的拔尖人员,像研究员陈怀宁博士、研究员郝传勇博士、研究员陆善平博士等,都带领着科技人员在不同的焊接方向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各自承担着国家和生产部门提出的各种焊接技术难题,进行攻关,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创造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焊接人培养了很多研究生。他们有的出国继续深造,有的输送到重要单位,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国家经济群的快速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正是长江后浪推长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研究主体进行了改革调整。改革调整以后,给大家带来了实在的好处例子有很多。就拿金相样品测试分析来说,过去一个样品的测试分析都人人从自己作起。这种情况既浪费了原材料,也耗掉了保贵时间,而且样品的制备质量很难保证。过去的金相室就像一个自由市场,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其效率可想而知。我们前所长李依依院士年青时也在这种环境中工作过。现在好了,部门整合以后,就样品准备和测试而言,测试部有了专人负责。只要你把样品送去,提出要求就可以了。从时间和测试结果来看,都有很大的提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世界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垄断和封锁,关键的技术资料很难查找到。金属人就凭着一颗赤诚爱国之心,刻苦钻研,科学实验,获取了大量技术资料,对我国重大课题进行技术攻关,也都取得重大的科学进步。现在好了,文献资料比较全,好多信息只要坐在实验室通过网络系统,应可轻而易举获知。既省时又全面。
金属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工作区的环境逐渐获得了改善和提升。从过去的西大楼、东大楼变化到今日的“李薰楼”、“葛庭燧”楼、工艺楼、“研究生大厦”等标致性建筑,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过去的“焊接室平房”,房间低矮狭小阴潮,周围可以说杂草丛生,物料摆放杂乱。所有这些,给人以压抑感,环境也不美观。现在,草坪悠绿,万花芳香,树木成林,郁郁葱葱。这就是美丽家园。这种环境也是职工和家属锻炼和休闲的好去处。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士周年的日子里。回忆起金属研究所焊接事业发展的点滴,就可以折射出,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坚持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金属所的科研工作才有正确方向,方能继续发展壮大,才能为国为民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