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中科院力学所

我的堂哥林鸿荪

力学园地
2015年12月26日

编者按:2013年10月24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召开“缅怀林鸿荪先生的座谈会”,林鸿荪先生的堂妹林廉在会上发表讲话。本刊在此发布,以缅怀林鸿荪先生的赤子情怀和精忠报国的精神。

我的堂哥林鸿荪

林廉

去年夏天我回国参加小哥林福孙的葬礼并在京小住。两个多月后小嫂林麦贤慧约我去参加堂哥林鸿荪的缅怀座谈会。结果,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个座谈会上第一次听到和了解到堂哥短暂人生里的浩瀚事迹。
小嫂可能联想到小哥过去的人生历程,所以边听边落泪,把她面前的一盒纸巾用掉大半。
是的,他们堂兄弟俩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都是在国外接受教育的归国学者。两个都来自热血爱国的家庭,而且父辈是亲兄弟。我的爸爸林凤岐是哥哥,年纪稍长,1914年上海东吴大学附中毕业后,到伊利诺州大学取得机械工程学士和密西根大学的航海工程硕士。回国后任青岛胶济铁路工程师,接收日本人移交的四方机头厂。其后带头兴建滇缅、川滇及滇越铁路。解放后他留守祖国,出任第二工程局资深工程师,在地势险峻的云、贵、川兴修铁路。贯通宝鸡、贵阳、成都及昆明的每一寸铁轨都有他徒步走过的足迹。不仅如此,每段铁路的首次通车,他都坚持站在司机旁,以示他承担一切设计与建筑上的责任。
鸿荪堂哥的父亲林凤苞是我爸爸的亲弟弟。他留学美国威斯康森大学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回国后,任职天津中国银行副经理。七七事变,天津沦陷后,叔叔冒着被日本占领者暗杀的危险,保护着当时在英租界银行仓库的白银。1939年欧战爆发,大势已去,他在上级同意下化妆为外国人乘英国军舰逃离天津。1941年叔叔被任命为印度中国银行经理,为被日本侵略者封锁的中国做出贡献。因为精通外汇业务运作,解放后人民政府通过冀朝鼎邀请他回国工作。
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什么样的人才! 他们堂兄弟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实践的表率。只要国家兴旺,全不计较个人得失!
堂哥与小哥相同之处,还有他们兄弟俩幼时都体弱多病。 堂哥三岁左右便患上“骨结核”,因此,脊柱不能支持身体,初期靠打石膏,后来靠铁支架把上身支撑起来,这种支撑在他到了美国,20岁后才最终卸下。可以想象他经受的苦难吗?在又湿又热的夏天里,没有抽湿机,没有空调,顶着一个不透风,不透气的架子,汗流浃背,满身痱子,能不难受吗?我有5个哥哥,其中最爱运动的二哥跟他同龄,哥哥们在门外踢球游玩时,堂哥只能坐在屋内,把全部精神寄托在书本中。他的孤寂有时会被一些闯进去的小女孩打破。她们会摸摸他的“铁甲”,他也会摸摸她们的小脑袋。一切都在不言中!他从博览群书,写小品文,翻译各种短篇小说中得到灵感和激励、得以在思想上天马行空,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使他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自我学习的能手。
而小哥在不到三岁时, 猩红热、百日咳与痢疾同时爆发,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医生对他束手无策,在大家认为全无希望为他祷告时,他眼珠却忽然随着爸爸在他面前摇晃的怀表转动,而且还像要伸出幼弱的小手去抓。从那一分钟开始,他就像抓回了生命的源泉!
他们俩小时病痛都留下后遗症,也因为这些经历造就了他们比较独立的思维性格!
他们中学时的遭遇也非常类似,鸿荪因为参加过当时的爱国进步团体而被关进日本宪兵司令部的监狱,我小哥福孙更因为是班内进步力量的组织者而在昆明解放前夕差点儿被抓,爸爸听到风声,连夜把他带到香港才免于难。在港亲友们筹足路费让他到美国开始其独立生活。
在美国的大学时期,堂哥参加了进步组织的讨论会、进修会、夏令营等活动,并阅读了大量进步刊物。小哥的大学生涯备受美国FBI的关注,频频被请去问话。他的言行活动记录,更装满了两个厚厚的文件夹。

鸿荪在获得了特拉华(Delaware)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及布朗大学的应用数学硕士后,继续攻读博士时,因为朝鲜战争爆发,担心美国政府不会让留美中国科技人员离境,于1950年秋舍却书写论文及答辩,匆匆回国。回来后,他参加了当年的国庆观礼并马上投入了祖国的建设,为国内当时一穷二白的科研事业谱写新篇章。他追踪国外的发展,遍览各国的科技书籍、期刊和文献,冥思强国建设的新途径。 所以能在苏联“人造卫星”发射前的两个月便发表有关“人造卫星”原理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开拓性曾引起公众特别是青年的广泛兴趣。

小哥是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举家五口回国的。他先后毕业于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建筑系、耶鲁大学的神学院,回来前刚得到英国牛津大学的哲学博士。他要投入到中国伟大的“斗私”试验中。人之初的性本善是否可以成为永恒? “无私”是否可能是真实人性的内在品质?“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无私之心”是否也可以“人皆有之”?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响起了这种“史无前例”的号角。 而当时的“16条”更撩拨了一个人文学者的心弦,他重复了鸿荪堂哥的轨迹:虽然已有某大学三顾“牛(津)庐”,邀请他回香港任职,也有宗教机构邀请他到日内瓦,但他带着妻子儿女,毅然回国参加“人性革命”的实践。
其实,我对堂哥可以说了解有限。他长大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他小时的苦难都是从旁人那里听来的。出国前的接触只局限于摸摸铁甲摸摸头。他回来后,又严守保密制度,从不向家人亲友透露他日以继夜为之奋斗的国防科研事业;连父母也不知情,何况我这个小他15岁的堂妹妹。所以,非常惭愧,我对他事业的认识只始于去年10月25日的座谈会,但对他的不求名利,舍己为人的赤子情怀和他赴汤蹈火,无私奉献的精忠报国精神我却早已从小哥身上深深领会到。
我相信他们两人一样都是鞠躬尽瘁,忘我地投入工作的。就我亲眼见证的小哥来说吧。他们回来后分到成都红旗橡胶厂学工,当三级工工人,月薪人民币39.5元。 因为小哥出国后就一直勤工俭学,所以动手能力比较强。没有多久就提出简单的机械化方案,改进了好几项比较繁琐的手工作业。
当时我是郑州铁路医院的牙科医生。有一年,大概是1972年的夏天吧,我回去探望他们,发现他骨瘦如柴。细细盘问下,才知道他刚完成了另一项特大的技术革新,把危害工人健康的剧毒苯胶手工扫刷改为全自动化操作。 工人可以透过玻璃窗观察并操纵全封闭式的生产,而且效率大大提高,原计划一个月的任务两天便能完成。这是很大的成就。
最主要苯毒可以导致脑神经紊乱,性无能,下一代先天性缺陷、痴呆等摧残性职业病。所以扫刷的工人刷上15分钟的胶,便要马上离开休息半小时才再回去。这项革新的成功挽救了红旗橡胶厂的扫胶工人及其后代的健康。但是,在技术改革的试运行过程中小哥的双手双臂半天半天地泡到不同的苯胶盆内,一个一个地解决在胶里的滚轴和滚轮问题:找规律,改部件等。主动要帮忙的小伙子们全部都因为小哥担心苯毒危害他们的健康而被他挡在门外不让进入。
虽然革新项目是成功了,但是,我看着那宽大的衣服和空洞的短袖短裤所露出来的手臂和大腿,心也酸了,膝盖比大腿还要粗啊!昔日的美国西岸大学剑击比赛冠军显得相当疲累!可是,虽然矫健不在,但是炯炯有神的目光尤存,流露着“无悔”的光彩!作为一个医生我该说什么呢?只能对他说:“注意你的咳嗽,你内部的支气管已经像你厨房的角铁被蜂窝煤侵蚀到剥落不平了,尽量少接近煤气吧!”
小哥给我的答复是:“蜂窝煤是伟大发明,有了蜂窝煤家家户户的开水问题便解决了,很多腹泻,痢疾等传染病都受到控制。偌大的人口转眼达到基本的卫生要求真不简单!”我这个医生还能说话吗?!
堂哥鸿荪不但有过骨结核,还患过肝炎,也很容易劳累,但他和小哥福孙俩都以殉道者精神战胜了身体的病痛!对无情现实所加予的其它疾苦,也无悔地接受。他兄弟俩走过的历程,惊人地相似。比起小哥,堂哥所受痛苦,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鸿荪哥哥有绝对过硬的专业根底去创建他的事业。他在科学建国的道路上不断追寻新的轨迹。他在化学流体力学方面的执着和建树,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惜他十年凝聚的思考、记录、资料、数据的学科开创性巨著:《燃烧理论》赶不及在“文化大革命”前付印,而随着那个时代的“不珍惜”和“无知”而烟消匿迹,片纸无存。
在实用科学方面,鸿荪哥哥更是火箭推进器/发动机和导弹研制的先驱者。在他短短的18年科研事业生涯中,他一直在接受科技泰斗钱学森和郭永怀先生的指导和任命。他也一直是他们在新科目、新课题、新探求上的得力助手。
他不但在科技研究上,在教材编写上、在国外文献翻译上也不遗余力,在教育方面、在建立学科和开创新学科方面、在研究生培养和人才培育方面也都是只争朝夕地全力以赴。不管多忙,他都坚持授课并曾在北大、清华、中国科技大学任教。
鸿荪哥哥谦虚谨慎、能团结人、善用人,而且绝对重视科研队伍的组织和建设。他能与27个单位的顶尖科研人员协作、共同投入国家攻关项目,取得惊人成果;以致昔日的“541精神”现在依然流传,成为鼓舞人心的佳话!
很感谢多年来各级各届领导、各位老同事、朋友、学者对我堂哥存有那么深厚的关怀和情谊,而且选择在他离世45年,他88岁诞辰的这天为他举行缅怀活动,纪念他为祖国国防事业鞠躬尽瘁的短暂一生。更要为他立像写书。让他“有悔”的遭遇,最后可以“无悔”。我们全部家人,向各位致以最深最崇高的敬礼!
作为家属,在以往回眸过去时,看到的一直是他瘸了腿、头上带着伤痕、脖子挂着“我是自杀的”这样的一个镜头。? 我们非常感恩,从2013年10月25日开始,脑海中萦绕的将永远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爱国爱民,但书生气十足的林鸿荪。他博学多才、尽忠报国、谦虚高雅、真诚无私、任劳任怨的赤子情怀永存!他是中国知识界的瑰宝,也是林家子孙后代的榜样!
98岁高龄的钱学森离世前的遗问---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培育不出杰出人才!?--- 怎样培育才能有杰出人才呢?在自觉自醒的精神下,在使命般的忧患意识里,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激情中,才会有杰出人才的涌现。那杰出人才哪里去了呢?应该是遗问的沉痛症结所在。指向的不可能只是未来,也应该是钱老骤然回首所感到的不堪和对过去的质疑吧!
鸿荪哥哥,您可以安息了!
福孙哥哥也已过去陪伴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