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学搭桥的好书——《音乐中的科学》评介
力学园地
2016年01月04日
艺术与科学搭桥的好书——《音乐中的科学》评介
戴世强
周末或者某个长假,大家可以各行其是,尽情放松一下,其中包括沏上一杯热茶,读一本喜欢读的闲书。这里,向各位朋友推介一本新鲜出笼的好书——《音乐中的科学》,这是一本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审视音乐艺术的科普著作。书很薄,总共不到200页;书很美,图文并茂,文笔优美;书很好懂,有一点科学知识和音乐修养的人就能流畅阅读;书很耐读,读后回味无穷。因此,不仅理工科的学人见了会爱不释手,而且人文社科的学人也会给予青睐,尤其是那些音乐艺术的从业人员更能从中获益匪浅。
此书的作者是北大退休教授武际可,这是他为《大众力学丛书》撰写的第三本书:2008年,第一本:《拉家常 说力学》;2009年,第二本:《力学史杂谈》;2012年,第三本:《音乐中的科学》。试想一下: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教授,五年来笔耕不辍,出版了逾50万字的力学科普著作,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这里简介《音乐中的科学》的主要内容。全书共收录22篇文章,“主题都是与声学和音乐的科学原理相关的,涉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强的度量、建筑声学、笛子制作各种乐器(弦乐器、管乐器、键盘乐器以及锣和鼓)等的构造和发声原理等。特别是结合其中的科学道理及发现这些原理的历史,介绍了许多著名科学家的工作。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一些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作者将科学与艺术紧密结合地叙述,史料丰富,图文并茂,文字深入浅出,叙述生动。本书对中学、大学,包括艺术类的师生都是一本很好的课外读物;对于广大音乐爱好者和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读者,以及这些方面的专业人员也是一本难得的参考书。”(摘自此书的内容简介)。
作者在该书的前言中写道:“本书并不是一本音乐艺术的专著,也不是一本讲述音乐背后科学原理的严肃的专门性学术著作。因为笔者既不是音乐家,也够不上是一个合格的音乐声学家。不过笔者由于对音乐的业余爱好,以及喜爱对音乐背后的科学道理进行探求和思索,写成了这二十多篇科普文章,如果对喜爱音乐而又爱好科学的青少年朋友有一点启示,产生进一步追根问底的兴趣,笔者就很满足了。”实际上,就我所知,武际可教授是当今我国力学界最通乐律的一位学者,又有很深的力学、数学、物理学造诣,加以治学严谨,本书的讲述科学而又生动,读来是一种享受。
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音乐背后的科学问题,首先是力学问题。”其中涉及力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流体力学(特别是气动声学)、固体力学(特别是结构力学)、动力学与控制(特别是振动力学),许多力学家为音乐艺术的基本原理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伽利略、牛顿、胡克、达朗贝尔、泊松、亥姆霍兹、瑞利、安德罗诺夫等等,读了这本书,你的确能感受到:力学无处不在!
书里的故事很好玩。作者告诉你:为什么编钟的声音如此美妙?为什么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怎样制作笛子?音乐家从弹棉花得到怎样的启示?为什么在洗澡间唱歌特别好听?你带着好奇心看下去,会在不经意间增长了知识。作者的科普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每个篇章都很短,大多不超过3000字,你可以用一二十分钟读完一篇,然后去忙活别的事情,非常经济。
书里的图文很优美。全书共有118幅好看的插图,平均不到两页就有一幅;文字简练生动,叙述引人入胜,令人越读越想读。
武际可教授写科普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旁征博引、史料丰富。本书讲音乐中的科学,从上古时代、出土文物讲起,讲到了两千多年前的管仲、亚里士多德,讲到了明代的“音乐王子”朱载堉(朱元璋的九世孙)和与他同时代的法国僧人马森,直到近代数学家霍普夫。书中提到了几十种古今中外的著作,详细地引述了其中的精粹。有关材料似乎是信手拈来,却又引得恰到好处。
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源于孜孜不倦地读书。我曾介绍过武际可教授的书房(见链接中的4),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他有了“流动书房”。就我所知,他是力学界老教授中最早拥有iPad的人,而且iPad总是与他如影随形,因为他在其中装载了大量电子书,可以走到哪里,读到哪里,真令人钦佩!我还特别钦佩他的好记性,年近八旬,还能过目不忘。与他谈话真是很开心,不管什么学术话题,他总能引经据典,讲出很多道道来。
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东坡语),只有熟读书籍,方可满腹经纶啊!
顺便说一句,此书在今年暑假里发行,网上应能购到,请博友帮我查一下。
还等什么,找来好好享用一番吧!
?
?
?
参考文献
- 陈立群,《趣味振动力学》评介,力学与实践,Vol.34(1):104-104,2012
- 武际可,从弹棉花说起,力学与实践,Vol33(6):100-102,2011
- 武际可,千锤打锣一锤定音,力学与实践,Vol.30(1)102-103,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