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力学研究室到力学研究所
——郑哲敏院士访谈录
赵玉杰、白欣访问赵玉杰、李欣欣整理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 100048)(大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 163712)
摘要: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于
1956年,是我国唯一一个多分支学科的、以基础性研究为本的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在国际力学界享有盛誉,力学所的建立为推动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访人郑哲敏院士荣获
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
1955年回国后在力学研究室工作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郑院士经历了从力学研究室到力学研究所的变迁,并回忆了在上述两个机构工作的经历。
关键词: 郑哲敏访谈 ???力学研究室?? 力学研究所?
中图分类号:O348.9???????? 文献标识码:
From mechanics lab to mechanics institute
???? ------ Interview to Academician Zheng Zhemin
Interviewed by Zhao Yujie, Bai Xin, Collation by Zhao Yujie, Li Xinxin
?????? ???????(Physics Department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
Abstract: The institute of mechanic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1956, is the only national research base covering various branches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It has earned high reput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mechanics world and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advancing domestic mechanics. Academician Zheng Zhemin who won?the?2012?annual?State Top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ward, the interviewee, has been working in the mechanics research lab since his returning to homeland in 1955. Having witnessed its change from office to institute, he recalls the working experiences in both institutes.
?
Key words: Interview to Zheng Zhemi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orking experience after homecoming, Mechanics research lab, Institute of mechanics
?
郑哲敏,出生于1924年,原籍浙江鄞县,生于山东济南。1993年当选为美国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947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48年考上国际扶轮社的留美奖学金赴美留学,1949年、1952年分别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硕士、博士学位。1955年留学归国后进入数学所力学研究室工作,担任副研究员。1956年力学研究所成立后他被任命为该所弹性力学组组长,研究水坝抗震。经过1960至1962年三年时间的努力,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主要规律,使爆炸成形成为以科学规律为依据的新工艺。70年代后期,在他负责力学研究所和中国力学学会的工作以及制订中国科学院和全国力学规划期间,发起、组织了海洋工程力学、材料变形和破坏规律以及环境力学,在80年代中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并于2013年1月18日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唯一一个多分支学科的、以基础性研究为本的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在国际力学界享有盛誉,力学所的建立为推动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关于力学研究室的人员组成、科研条件等鲜有文献记载。从力学研究室到力学研究所的变迁历程以及建立力学研究所后人员的调整、研究方向的转变、科研条件的改善等未见专门的介绍,偶有提及,多一笔带过。洪友士[1]、李和娣、谈庆明、杨小林、郑丽丹等人所著有关郑哲敏院士生平的文章中,对这段历史有些记载还不详尽。郑哲敏院士所著文章中,记载了有关钱学森先生的建所思想,没有提及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见所闻,以及建所后对自身生活状态、研究的课题产生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郑哲敏院士的访谈,呈现了从力学研究室到力学研究所的变迁历程。力学研究所走过了57个年头,回望过去,对了解力学研究所的建所史有所裨益。回顾郑哲敏院士的生活工作等经历,以彰显那个年代的科学家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高尚品格,引导我们年轻人向着人格的高标准努力。
郑哲敏院士作为力学研究所建所的见证者,他为我们讲述了从力学研究室到力学研究所工作的科研与生活经历。
?
2012年
3月
6日赵玉杰(右)与受访人郑哲敏院士在力学所郑院士办公室的合影
?
本文是在对郑哲敏院士采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
访谈时间:2012年
3月
6日
访谈地点: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郑哲敏院士办公室
?
1 力学研究室
赵:您回来后为什么选择去数学研究所的力学研究室?是否考虑过去高校工作?
郑:我之所以想学力学是受钱伟长的影响,1946年我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刚从美国回来,在机械系开了一门近代力学的课程,我选修了他的这门课,他像钱学森先生一样,讲了不少与火箭相关的内容,由此我对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在国外的时候就知道他在数学研究所里有个力学研究室,在我之前回来的庄逢甘和罗时钧都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生,罗时钧是钱学森的博士生,他们回来后都选择去了数学所的力学研究室,我回国以后自然就选择在那儿工作。那个年代学校里的政治运动太多了,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选择去高校。
赵:那您在力学研究室时的工资是多少呢?
郑:我刚从美国留学回来时一无所有,我的父亲在我最初工作的那段时间给我提供了许多生活上的帮助。初到力学研究室,给我定的是五级副研究员,级别是最低的,工资差不多是一百三左右。在当时的中国,一百块钱已经很多了,而且我在生活上没有特别的要求,这些钱足够用来支付生活费了。在吃和穿的方面我亦不是特别在意,所以也没觉得在这些方面物资匮乏。回来后唯一不适应的是在国内等公交车要等很久,排好长时间的队,这时候就想,要是能开车那该是多好啊。但是在其他方面觉得还不错,生活方面也没有窘迫过。
赵:您的住所是怎么安排的呢?
郑:我回到北京以后,先住在位于教育部北边,王府仓胡同里的留学生招待所,并填写了希望留在北京参加工作的意愿书。比我早一点回来住在那里的有吴仲华夫妇,到后来我和周光坰、程世祜、还有李恒德我们四个人住在一间。住了近两个月,四月份到中科院数学所力学研究室报到,分配工作后,我就搬到了清华大学四公寓那边的一间集体宿舍。那时数学所在清华大学南门内,旁边就是华罗庚的家。
赵:您初到力学研究室时,是否举行了什么欢迎仪式?
郑:分配我工作时,由于我是留学归国人员,竺可桢副院长很正式地和我谈了一次,可惜相隔的时间太长,我已经不记得谈话的内容了。当时所里也没几个人,所以并没有举行欢迎仪式,大家很快就熟悉起来了。
赵:当时所里那几位成员都是谁呢?
郑:当时已经在研究室的有林鸿荪,他是1950年回国的。还有胡海昌,他可能是52、53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由钱令希推荐来这里的。另外一个周培源的研究生蔡树棠,是搞湍流理论的,还有一个是研究力学的何善堉。我到力学研究室报到后,程世祜先生也来了,李敏华来报到了但是还没来上班。55年暑假还来了几个大学生,有马宗魁,他现在已经去世了,还有刘正常、叶钧道、齐景泰、戴汝为。刘正常后来参加科学院卫星方面的工作调出力学研究所,退休之前在科学院空间中心工作。当时从力学室调到力学所的人也不多,大概在10个左右。
赵:当时力学研究室的办公条件和科研条件如何?
郑:当时力学研究室在数学所里边有三五间房,每间大概七八平米,差不多能放四个办公桌和四把椅子,还有一个很小的图书馆,借书一般都是借城里科学院图书馆的书。那个时候许多都是订影印书刊,每次影印刊物清单出来后,大家就在上面勾。副研究员以上有这个特权,你勾上的图书,图书馆就一定给你订。
白:您从外边带回来的资料后来都用上了吗?
郑:我从国外带回来的基本上都是书,刊物很少,最有价值的倒是一个计算器,比普通计算器小很多,但是功能很全。在我工作了两年后,大概是在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