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科学家颂》编辑回眸 陈东林、蔡卫红
《共和国科学家颂》一书出版到现在已过去整整三年了,可是每当我们回忆起当时的编辑过程,那段与同事共同战斗、与书的作者郭曰方老师热线交流的岁月便一幕幕在我们脑海中涌现,至今还令我们感慨万千。那是一段为铸造精品,大家齐心协力、千锤百炼、以苦为乐的愉悦之旅……
我们是在5年前中国科普协会的一次小型会议上认识郭老师的,那时就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科学诗人,但也仅此而已。后来,当一部厚重的《共和国科学家颂》书稿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们被深深震撼了。捧读书稿,李四光、钱学森、邓稼祥、彭加木、王选、袁隆平……一个个鲜活的科学家形象扑面而来。郭老师用他饱满的激情、如椽的巨笔,将科学家最能触动心弦的一面展示出来,让我们对这些科学大师有了更真切的认识,令人感动、催人奋发。特别是当我们得知这些诗歌已在多个地方的高校诗歌朗诵会上朗诵,反响热烈,并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时,更是激动不已。经社领导研究,将这部书作为重点书来运作,由我们两人共同担任《共和国科学家颂》的责任编辑。从接下任务时起,我们就感到巨大的无形压力,生怕哪个地方出现纰漏,辜负了社里的期望,更辜负了郭老师的多年心血。为了把书做好,我们提出了“要像科学家那样严谨”的口号,制定了“定内容、核资料、抠字眼、专家审”的“四步走”编辑步骤。
定内容就是先对整部书稿通读一遍,整体把握取舍,统一风格体例,明确内容格局。在通读书稿后,我们认为全稿剪裁得当,准确地把握了每个科学家的特点,视野开阔,具有史诗般的宏大气魄,已具备了很好的基础。只是有一个问题我们一时间感到不好处理。原稿诗作绝大部分是每篇描写一个科学家,但有三篇体例不一样,一篇是歌颂周总理对科学家的关心爱护,一篇是写邓小平与科学的春天,还有一篇是献给科学家群体的。按照体例统一的原则,我们收入书中的诗歌只能是描写单个科学家的,这三篇就不能收入。但是写共和国的科学家,又怎能离得开两位伟人的丰功伟绩,又怎能不提科学家群体的贡献?为了这三篇诗作的处理问题,我们进行了反复斟酌和讨论,最后决定将三篇诗稿作为序诗放在书的最前面,与其他作为正文的诗稿区分开来,这样既不影响全书的体例,又突出了三篇诗稿的重要性,巧妙地解决了问题。在处理诗稿正文时,我们又感觉到,每首诗光是有诗歌本身似乎还不够,应配上科学家的简介和照片。因为诗歌只能是艺术地勾勒出科学家形象,简介则能高度概括科学家的生平和业绩,照片的作用更是自不待言。读者看了简介和照片后,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郭老师对我们的意见非常赞同,很快就把科学家的简介提供给我们。可是在配科学家照片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很多老科学家由于年代所限,没能留下清晰的可供印刷的照片,在尽了最大努力也没办法解决问题后,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了这一想法。经过几番周折后,书稿最终形成了由歌颂100位科学家的100首诗歌组成、每首诗歌对应配一份科学家简介、诗歌正文前安排三首序诗的内容格局。主管:中国科学院网信办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主办: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科普博览
京ICP备09112257号-28, 43 公网安备11010802031770号
电话:010-58812558 010-5881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