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义
“知天知己,其乐无穷”,是指人类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人类自身,并在大自然与人类自身之间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求得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生存与持续发展,从而得到“其乐无穷”的境界。对于整个人类如此,对于每一个人也应该如此。这也就是我国古代哲学家的“天人合一”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谁主谁从,古人早有高见。庄子反对人为对自然规律的损害,主张“无以人灭天”。荀子认为“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也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即是说,自然界不会因为有人不喜欢寒冷就去掉一年四季中的冬季,也不会因为有人不喜欢遥远和辽阔而变得狭小。
由上可见,我国古代哲学家的天人观,即自然和人为关系之观点,除墨子比较强调人为因素外,绝大部分都认为: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人类必须遵从自然规律;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本为一体,密不可分,人的行为遵从自然界规律,也就是遵从自身发展规律。相反,如果人类企图独立于自然界,甚至与自然界为敌,征服自然界,最后,人类必将破坏自然界,毁灭自己。
在漫漫的科学探险考察生涯中,我曾21次进入青藏高原与高原上的山山水水共度春秋,14次进入南北极地区与浩瀚的冰雪世界共度岁月;我曾在天山托木尔峰南北与蓝天白雪朝夕相处了100多个日日夜夜,在西太平洋海域与《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一起漂泊了200多个难眠之夜;我曾5次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与神山圣水亲近,8次进入珠穆朗玛峰地区与“第三女神”朝夕相伴,聆听“第三女神”的教诲……我逐渐接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也逐渐认识自我。深知大自然是多么伟大,个人是多么渺小;深知大自然是那么可亲、可敬,可畏;深知人类必须首先认识自然规律,人类的行为方能遵循自然规律,人类才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持续发展;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在其人生实践中逐渐达到“天人合一”之快乐境界。
下面,我以科学探险考察研究中的部分实践来谈谈“知天知己其乐无穷”的感受。
在北极科学考察和建站中
2001-2002年,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挪威王国驻中国大使馆、挪威UNIS大学、Bergen大学等单位的支持下,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上建立了中国人的第一个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16名中国科学家在大气科学、植物学、地质学和冰川学等方面开展了考察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第一手资料,在中国科学家步入国际北极科学研究先进行列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步。
我们能走出这一步,是在“知天知己”道路上行走的结果。
走进北极认识北极有了建站愿望
1991年7-8月,我应挪威Bergen大学Y.叶新教授的邀请,乘挪威极地所的《LANCE》号科学考察船,参加了由挪威、苏联、中国和冰岛四国科学家组成的北极科学考察队,开展了“北极地区海-冰-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的观测研究,认真阅读有关文献,认识到了北极在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例如:
古气候和古环境的“档案室” 由于北极格陵兰的冰盖厚度深达几百至几千米,而且气候极其寒冷,成冰过程中无融化现象,钻取的冰岩芯样品能较准确地记录历史气候和环境的真实状况,宛如记录古气候和古环境的“档案室”。从北极格陵兰冰盖获取的冰岩芯样品,至今已超过2000米,获得了15万年以前的古气候和古环境资料,这对于研究历史气候和环境变化规律极为重要,也为未来的气候与环境预测提供了可能。
现代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北极地区的“地—气系统”是全球“地—气系统”的主要冷源之一,它是形成全球大气环流型态的重要原因之一。北极地区冷源强度的变化,决定于北极地区海冰面积和海冰物理性质的变化。研究表明,冬季北极海域浮冰面积、厚度和分布的变化,与来年春夏东亚大气环流和我国旱涝分布关系密切,是现代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中国天气变化的关键区 冬春季节,寒潮常常侵袭我国,带来大风降温,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人民生活;其中,尤其是初春的寒潮影响更大。形成寒潮的冷空气源地就在北极。它是中国天气变化的关键区。
总之,由于北极地区特殊的位置和下垫面以及奇特的环境状态,有许多学科的研究必须在北极地区这个天然实验室内进行;另一方面,研究北极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必须有长期的监测资料。因此,尽快建立中国人的北极科学站已迫在眉睫。
认识“斯瓦尔巴德条约”,建站有了可能性
1991年8月,挪威卑尔根大学的Y.叶新教授送我一本《北极指南》,书中刊载了“SVALBARD TREATY”(斯瓦尔巴德条约)。在该条约中,明确表明,自1925年起,中国已经成为该条约的成员国,凡条约国成员都可以在这儿建立科学考察站。我看了,非常高兴:中国人有了建立北极科学站的地方了!我仔细看了条约有关内容,并向他请教有关北极建站事宜,他还带我拜访了斯瓦尔巴德州政府,一位办公室负责人热情地对我说“欢迎你们来这儿建站”。
回国后,我向中科院有关领导汇报了“斯瓦尔巴德条约”与中国北极科学站关系,得到了院领导的关注,并在我院的重大科研项目中立项支持,我是“筹建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科学站”的课题负责人。由于当时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只设南极考察办公室,没有精力顾及北极事宜,中国料学院领导积极支持北极建站活动。
挪威大使馆欢迎,建站可能性更完备
1997年6月6日,中国科学院收到挪威大使馆以“在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上的中国北极基地”(CHINESE ARCTIC IN SVALBARD ISLANDS,NORWAY)为题的函,声明“挪威政府欢迎中国在斯瓦尔巴德群岛的北极基地计划”(The Norwegian Government welcomes the plan for a Chinese Arctic Base in Svalbard Island)。2001年9月13日,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收到挪威驻中国大使馆大使Haakon B.Hjelde以“中国沐林北极2001”(CHINA MULIN ARCTIC 2001)为题的函,大使在函中说,“我高兴地通知你们,挪威方面对作为斯瓦尔巴德条约成员的中国现在希望在斯瓦尔巴德建立研究站表示积极态度(I am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the Norwegian side is positive to the prospect that China, as party to the Svalbard treaty, now wishes to establish a research station in Svalbard.)。
企业、新闻、媒体三结合,科学站建成
得到了国内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有关企业的支持,是北极建站的充分条件之一。
曾经与挪威Bergen大学、UNIS大学、挪威驻中国大使馆进行过多次友好合作,也是北极建站的充分条件之二。
熟悉北极建站的各种规定和背景条件(天时、地利、人和),是促进北极建站顺利完成的催化剂。
科学家们积极考察工作,新闻媒体适时报道宣传,是促进政府部门关心重视的关键。
在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中
1998年10月29日至12月3日,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队历经36天艰苦努力,首次完成了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实现了我国科学家多年未实现的宏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通过此次科学探险考察,经过室内分析研究,进一步确证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在世界第一的地位,论证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对藏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提出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建议,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采纳。
初识大峡谷自然规律
10多年来,多种学科的科学家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对大峡谷自然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其中,有些规律的认识非常有助于1998年徒步穿越科学探险考察的成功。
美丽而脆弱的生态环境? 世界上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包括山丘的起伏,河流的切割,都无不受到内外作用力的制约。从内在作用力看,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作用所造就的高山峡谷,以上升为主的强烈的地壳运动,以及强烈而频繁的地震、高梯度的地热作用等,决定了这里地壳是破碎的、不稳定的,生态环境的基础是脆弱的。从外在作用力看,大峡谷的另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它作为水汽通道的存在,造就了包括大峡谷在内的藏东南地区特殊的自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大峡谷特殊的垂直生态环境系统,形成了优越的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然而,集中很大的降水、热量作用,一旦与脆弱的地质基础结合在一起,就造就了环境本质上是脆弱的根本特点。
水汽通道作用对人类活动影响? 多次考察研究表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作用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雨季(4—9月),是西南季风盛行的季节,也是水汽通道作用最强盛的季节;在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高达4000—10080mm的年降水量中,90%以上集中于雨季(4—9月)。雨季,如此大强度的降水与大峡谷山区强烈的地壳运动相结合,带来频繁的山体滑坡,塌方、滚石等往往危及人们的生命与安全。旱季(10-3月),尤其是在10月下旬至3月中旬,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几乎没有降水,没有山体滑坡、泥石流现象。显然,雨季不宜于徒步穿越大峡谷,只有在旱季中寻找时机,才能尽可能地避开山体滑坡和滚石等对人们的威胁。
初步认识自我
1973—1993年,我们曾多次来到大峡谷地区考察,当时年轻力壮的我们多次被大峡谷核心河段(白马格雄—西兴拉—扎曲)险峻的地形所阻挡,被迫离开岸边,绕道而行。实践告诉我们,以我们现在的体能和技能根本不可能徒步沿岸穿越大峡谷的核心河段。然而,我国优秀的登山家曾攀登过世界有名的诸多高峰,可以说“无高不可攀”,求助于这些特殊的登山家,必能弥补我们在攀岩上体能与技能之不足。据此,我们赴西藏,请来了我国当今年富力强的优秀登山家,国际登山健将仁青平措、丹增多吉、小齐米、加措等四人,并决定在徒步穿越过程中听从登山家的指挥,为保障此次徒步穿越大峡谷安全圆满成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选择旱季10—12月,诚请我国年富力强的优秀登山家加盟,是1998年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安全圆满成功的根本,是我们初步认识大峡谷自然规律和自我特点并遵循这些规律和特点而带来的结果。
总之,人类走在“知天知己”的大道上,就容易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逐渐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生存与发展,就能够生活得比较愉快、幸福,就可能乐在其中。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也难以求全,仅供读者讨论,也算作抛砖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