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拟面向全国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科普知识宣传与保护的志愿者协会。目前已受到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强力支持。协会立足于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协会计划每年开展系列科普宣讲活动,能与各个大学、研究所、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机构展开合作。

世界最大的两栖动物,有尾类中的大熊猫——大鲵

从水到陆
2014年04月25日

作者:袁思棋

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是什么?答案是——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大鲵的体型大,一般成体全长1m左右;大的可以超过2m,体重相当于成年男子。目前活着的最大的大鲵应该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笨笨”,它全长1.8m,体重约65公斤。
大鲵是中国的特有物种,长相奇特,从背面看,酷似婴儿,四肢肥短,像婴儿的手臂,特别是它的叫声很像婴儿啼哭,因此有一个很响亮的昵称——“娃娃鱼”。早在2000年前,我国古代书籍中就提到“鲵鱼有四足,如鳖而行疾、有鱼之体、而似足行、声如小儿啼”。 这里的鲵鱼,就是大鲵。但大鲵并不是鱼,而是现今体型最大的一种两栖动物。大鲵全身宽大而扁平,眼很小,嘴大,尾竖立向后逐渐侧扁。皮肤光滑,没有鳞片覆盖。四肢粗短,前足4个指,后足5个趾。身体浅褐色、棕褐色或浅黑褐色,有的有黑色、褐黑色花斑或无斑。刚孵出的幼体全长28~32mm,全长170~220mm时外鳃消失(图1)。
大鲵是3亿年前与恐龙同一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珍稀物种,是生物界中的“活化石”。由于大鲵的身体构造的原因(肺呼吸不完善,心脏结构特殊等),不能完全离开水域生活,必须生活在水中或者有水的附近区域生活。大鲵具有适应水生生活的各种特征,同时也具备短暂的陆地生活的特征。从生物进化角度看,大鲵是从水到陆的有力证据。头宽、眼小以及皮肤光滑等特征都是适应水下生活的结果。
大鲵一般生活在海拔100-1200m的山区,在青海省它们生活的海拔最高可达4200m。它们主要生活在干净的水流平缓的河流、岩洞或深潭中,匿居在的水面下的石隙或洞穴中。大鲵幼体在水中用鳃呼吸,喜欢群聚在石滩内,成年后就用肺和皮肤呼吸,喜欢独居。它们白天常呆在有洄流水的洞穴内,夜间就开始捕食行动,主要以虾、蟹、鱼、蛙、水蛇和水生昆虫以及甲壳类动物为食,有时甚至也吃老鼠和鸟类。但大鲵视力不佳,只能借头和身体去感知水压变化来捕食猎物。它们夜间静守在滩口石堆中,一旦发现猎物经过时,便进行突然袭击。它们的牙齿又尖又密,一旦咬住猎物就不会让猎物逃脱,然后将其囫囵吞下,在胃里慢慢消化。成年大鲵食量很大,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或更多。同时它们新陈代谢缓慢(环境温度较低时),食物缺乏时,具有超强的耐饥饿能力,两三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大鲵貌似笨拙,但是对待天敌却有非常独特的方法。当它们遇到敌害,除了躲避意外,还会利用牙齿和强健的咬肌、粗壮的四肢以及尾巴主动防卫;当不能逃脱时,利用逆呕,将胃内容物吐出吓跑敌人;当被咬住不能脱身时,会从皮肤孔分泌出粘稠的白色毒汁,迫使敌害松口。
大鲵在每年6~8月繁殖,雄性和雌性在外形上很难区分,只有在繁殖期通过泄殖孔的不同来辩认。雌性一次可产出400~1500枚乳黄色的卵,形成长达数米至数十米不等的链珠状卵带,飘浮在水中,有时也成块粘贴在石壁上。雄性随即排精,在水中完成受精过程。大鲵卵的孵化期视水温变化而定,一般为30~40天,最多长达80天。孵出的幼体似蝌蚪,生长缓慢,用鳃呼吸,长大后用肺呼吸。大鲵的寿命较长,可达50~60岁,“笨笨”年龄达到了130岁。大鲵在9~10月活动逐渐减少,开始深居于洞穴或深水中的大石块下冬眠半年,直到第二年3月开始活动。但是大鲵冬眠较浅,受惊时仍能爬动。
以前大鲵除东三省、新疆、西藏、内蒙、海南、台湾未见报道外,其余省区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图2)。而现在,大鲵遭遇了巨大的威胁。由于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过渡利用是对大鲵的最大威胁,导致野外资源的急剧减少,许多地区的野外资源枯竭,甚至濒临灭绝。除此之外,还有生态栖息环境的破坏(如河流或溪流水坝修建和开荒等)和栖息地的退化(如开矿引起的河道污染、水污染等)。
为了保护极少的野生资源,中国已于1988年将大鲵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从上世纪90年代,陆续在江西、湖南、陕西、四川、甘肃、湖北和贵州等地建立相关的保护区给予大鲵野外生境和资源的保护。其中江西靖安县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全国第一个发布公告保护大鲵,设立全国第一个大鲵自然保护区,建立全国第一个大鲵研究所,2001年,将大鲵定为县吉祥物。但大鲵仍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如今我们只能偶尔在湖南、湖北、陕西、贵州、四川,以及江西等地的地下河出口附近发现。目前,大鲵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CR),在CITES中也被提升到了附录I,比大熊猫还珍稀。

wwy1

图1 中国大鲵(袁思棋和宋心强拍摄)

wwy2

图2 大鲵的地理分布图(黄色区域为主要分布地, 图片来自IUCN)

作者:袁思棋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sar.blog.kepu.cn/

参考文献:
1.杨大同,饶定齐.2008.云南两栖爬行动物.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pp.16-17.
2.费梁,叶昌媛,江建平.2009.中国两栖动物彩色图鉴(Colored Atlas of Chinese Amphibaians).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p.71.
3.费梁,叶昌媛,江建平.2012.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Colored Atlas of Chinese Amphibians and Their Distributions).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p.77.
4. Wang XM, Zhang KJ, Wang ZH, Ding YZ, Wu W, Huang S. 2004. The decline of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Andrias davidianus and implications for its conservation. Oryx, 38(02): 197-202.
5. Liang Gang, Geng Baorong, Zhao Ermi 2004. Andrias davidianus. In: IUCN 2013.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3.2. <www.iucnredlist.org>. Downloaded on 20 February 2014.

延伸阅读:
1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Andrias davidianus) http://www.arkive.org/chinese-giant-salamander
/andrias-davidianus
2 IUCN Red List (November, 2007) http://www.iucnredlist.org/
3 Cogger H. 1999. Reptiles and Amphibians. Time Life Books, London.
4 CITES (November, 2003) ?http://www.cites.org/
5 Amphibia Web –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2014) http://amphibiaweb.org/cgi-bin/amphib _query?table=amphib&special=one_record&where-genus=Andrias&where-species=davidianus%20
6 Halliday T. and Adler K.2002. The New Encyclopedia of Reptiles and Amphibians. OxfordUniversity Press, Oxford.
7 UNEP-WCMC: MountWuyi (November, 2003) http://www.unep-wcmc.org/medialibrary /2011/06/13/a4771772/Mount%20Wuyi.pdf
8 世界上最小的两栖动物 http://csar.blog.kepu.cn/2014021305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