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拟面向全国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科普知识宣传与保护的志愿者协会。目前已受到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强力支持。协会立足于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协会计划每年开展系列科普宣讲活动,能与各个大学、研究所、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机构展开合作。

没有腿的两栖类

从水到陆
2014年06月09日

作者:菠 菜

有这样一类两栖动物,它们是现生两栖动物中最具特点的类群之一,与有尾类(Caudata)和无尾类(Anura)共同构成现生两栖动物的三大类群。一方面它们大多数具有史前两栖动物的特征,即皮肤下面有骨质小鳞片;另一方面,它们的四肢已经在演化过程中消失,相应支撑四肢的骨骼也同样消失,整个身体皮肤皱成一环一环的褶,跟大蚯蚓很像。我们称它们为蚓螈类两栖动物(Gymnophiona),也叫无足类两栖动物(Apoda)。
有人认为蚓螈类起源于冈瓦纳古大陆的热带湿润地区。这种观点与地壳运动假说一致,该假说认为远古时期地球上的大陆绝大多数聚集成盘古大陆。约1.9亿年前,盘古大陆解体成劳亚古大陆(现在的北美洲、欧洲、大部分的亚洲等地)和冈瓦纳古大陆(南美洲、非洲、南极洲、马达加斯加、澳洲、印度次大陆等地)。随着地壳运动,尽管一种侏罗纪的蚓螈目的化石在北美被发现,但现代蚓螈类目前的分布地基本都是冈瓦纳古大陆的部分。因为特殊生理结构,它们不耐寒不耐旱,在南美洲的种类最多,然后是非洲、印度次大陆(包括印度、部分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不丹、尼泊尔、马尔代夫、部分印度洋等地)的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而分布在东南亚的蚓螈类,则可能从印度次大陆扩散而来(如图1绿色部分)。目前全球蚓螈类有近200种。
fig 1

图1 蚓螈类在全球的分布(绿色部分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蚓螈在繁殖中基本都采用体内受精的方式繁殖。有四分之一的蚓螈种类卵生,四分之三的种类胎生。蚓螈类各类群成长生活历程千奇百怪,就如胎生的南美蚓螈(Typhlonectes)几乎一出生就摆脱了笨重的外鳃;卵生的鱼螈在孵化出来之前一直有母亲陪伴。蚓螈类的食物一般是一些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蚯蚓,但是卵生的泰塔山蚓螈(Boulengerula taitana)孵化出来后靠刮食母体的皮肤来生长。蚓螈类具成年后喜欢在陆地上潮湿的土壤中营穴居生活,身体结构也有适应穴居的特征,如皮肤腺体发达,能分泌很多黏液以免钻洞时伤害皮肤,卵生的种类用这一特征来给受精卵提供一个潮湿得可以孵化的环境;强壮坚硬的头骨则可以在潮湿的环境中打洞。
我国只有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一种。和其他蚓螈类一样,版纳鱼螈也不耐寒不耐旱,它们分布在我国的南方亚热带或热带的潮湿环境中,选择山溪、水田或者池塘边上安家落户。家呢,就是它们在水边用头拱出来的四通八达的隧道。它们白天就躲在潮湿的洞内直到晚上才出来觅食,主食是蚯蚓。版纳鱼螈在4-5月开始繁殖,每窝产卵约30粒左右。卵外包裹着一层胶囊,并缠绕成一团。产卵后,雌体不会马上离开,而是悉心照顾这些卵粒,将身体卷在卵团周围,一来保护可以保护卵,二来保证卵团潮湿从而有助孵化。孵化后幼体就滑入水中藏于水面下,外鳃也顺势掉落,等几年后才能变态成熟。
然而,森林被大量开发,而后水土流失,使得版纳鱼螈失去了栖息地和主要的食物来源。大量化肥和农药在农田中使用,直接影响到版纳鱼螈的生长发育。很多幼体来不及长大成年,就被污水毒死,成体也病弱不堪。
fig 2

图2 蚓螈目全身(版纳鱼螈成体 贝永建 拍摄)

fig 3

图3 蚓螈类的头部特写

http://24.media.tumblr.com/tumblr_mcu448TOof1qaj00vo1_1280.jpg

fig 4

图4 蚓螈类卵粒中的幼体(脑袋后面的丝状物是它的外鳃)

http://www.blueanimalbio.com/Amphibia/yinyuan/caecilian-lg.preview.jpg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sar.blog.kepu.cn/

参考文献:
Nussbaum, Ronald A. (1998). Cogger, H.G. & Zweifel, R.G., ed. Encyclopedia of Reptiles and Amphibians.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Vitt, L.J.; and Caldwell, J.P. (2013). Herpetology, Fourth Edition: An Introductory Biology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Jenkins, Parish A.; Walsh, Denis M. (16 September 1993). "An Early Jurassic caecilian with limbs". Nature 365 (6443): 246. doi:10.1038/365246a0. Retrieved 18 August 2008.
Hebrard, J.J.; G.M.O. Maloiy, D.M.I. Al-Liangana (1992). "Notes on the habitat and diet of Afrocaecilia taitana". J. Herpeto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26 (4): 513–515.
Kupfer, Alex; Muller, Hendrik; Antoniazzi, Marta M.; Jared, Carlos; Greven, Hartmut; Nussbaum, Ronald A.; Wilkinson, Mark (2006). "Parental investment by skin feeding in a caecilian amphibian". Nature 440 (7086): 926–929.
Yuan Zhigang, Chou Wenhao, Mark Wilkinson, David Gower 2004. Ichthyophis bannanicus. In: IUCN 2013.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3.2. <www.iucnredlis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