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拟面向全国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科普知识宣传与保护的志愿者协会。目前已受到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强力支持。协会立足于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协会计划每年开展系列科普宣讲活动,能与各个大学、研究所、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机构展开合作。

秦岭雨蛙(Hyla tsinlingensis)的繁殖派对(上)

从水到陆
2014年08月10日

作者:宋 ?阳

2009年5月中旬,我在周至县厚畛子镇的秦岭山里正为我的硕士课题做隆肛蛙的调查,却有幸邂逅了当地土著的秦岭雨蛙的几场盛大的繁殖派对。
时间和天气,是这样大型派对出现的关键。每年的3月或4月,第一场春雨后,一群暗夜精灵悄悄从山上向河谷边的山脚处移动。它们成功地找到了一处静水滩,在此守候下一次雨水来临。
夜幕即将降临,被阴云压抑着的空气,唤醒了一只已守候多时的雄性秦岭雨蛙。它试探着冲开声囊发出“嘎”的一声,几秒后第二只、第三只雄蛙跟着响应起来。它们的叫声随即交相呼应,但又错落有致,十几个或几十个个体为一组,将声音覆盖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时间段上,停歇片刻后再继续鸣叫。站在山谷,可以听到两边山脚各有一群雨蛙在鸣叫。它们用集体合唱,分别呼唤着两边山上的雌蛙。
fig1

图1? 一只秦岭雨蛙在鸣叫

fig2

图2? 鸣叫间隙的休息

每年繁殖的场地都是不变的,只要静水滩在,派对就在。雄蛙就是那群提前来踩点的先锋兵,找到河边的“老地方”后,告诉雌蛙“来这里,来这里”。它们不知道的是,这个用声波传递的邀请函,也送到了我这里。我的一个村民朋友,多年来一直用他朴实的经验填补我理论架构的头脑,领着我找到了这两处河畔边的繁殖点。
于是,每晚听到蛙声我都带着手电、相机和小板凳(有时需要伞)来。每晚两处都有派对,但就那个下雨的晚上,草地水滩那边(不是石头水滩那边)的派对最宏大、最壮观。
fig3

图3? 秦岭雨蛙的繁殖点——河边石头水滩

fig4?图4? 秦岭雨蛙的繁殖点——草地水滩

当到了草地水滩边后,我需要用手电照着脚下,小心地注意每一步,以防踩到与草混成一体的小绿蛙。它们聒噪、毫不谦让的叫声让我相信正有上百只雄性在这片三十平米的水滩上,为抢占新娘而卖力歌唱。很快,我注意到的另一个现象加深了刚才的信心。手电所及之处,一些鼓着声囊的雄蛙抱在一起,扭打成团。下面的蛙想挣脱,上面的蛙纠缠着不放,又来第三只、第四只不明就里,也贴了上去。混战能持续好几分钟,直到纠缠者冷静下来,放手走开。通常,一只雄蛙被抱住,它会鼓起喉部的声囊,错抱者摸到鼓鼓的声囊就知道了它的性别,就会放手走开。而在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草地水滩派对上,竞争的压力和无法释放的雄性荷尔蒙让它们不想相信怀抱里的是雄蛙。也许我能理解不肯放手的那只雄蛙,但第三、第四只雄蛙的行为难道是凑热闹的?

fig5图5 ?雄蛙卖力歌唱

fig6图6? 两只雄蛙抱在一起

我见到过一只雄蛙扑上去纠缠另一只雄蛙;见到过好奇的雌蛙被雄蛙的叫声吸引过来,又走开;见到过混乱的蛙叫声中,一只路过的雌蛙被潜伏者(注意,它当时没有在鸣叫)的雄蛙扑住,但从没看到一只雌蛙被正在聚精会神地鸣叫的雄蛙成功抱住的。往往是等它反应过来,女士已经消失在草丛和蛙群中了。
看多了失败的案例后,我想寻找正确配对的情侣。瞧,有一对正趴在我的鞋上!它们是被我的手电光吸引过来的。这种天然的趋光性,帮助它们在只有星斗和月光的夜晚快速进入水滩——爱情迸发结晶的地方。很快,我发现中央水滩里有几对正在磨合感情的新人。

fig7图7? 被手电光吸引过来的一对抱对的秦岭雨蛙

fig8图8? 水滩里两对正在抱对的秦岭雨蛙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sar.blog.kepu.cn/
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