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拟面向全国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科普知识宣传与保护的志愿者协会。目前已受到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强力支持。协会立足于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协会计划每年开展系列科普宣讲活动,能与各个大学、研究所、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机构展开合作。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生物区系

从水到陆
2014年08月15日

张旭、蔡波 ?编译

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台湾称为钓鱼台列屿,位于东海大陆架的边缘,东南侧隔冲绳海槽与琉球群岛相望,西南与台湾岛连为一体。琉球群岛和钓鱼列岛,在古近纪和新近纪时期(Tertary)反复与欧亚大陆或者日本其他岛屿连接。在距今16-15 ka的末次冰盛期,现在的中国大陆、朝鲜半岛、台湾岛和钓鱼岛等一直是连在一起的陆地。
由于地处偏远,加之领土问题,现有的钓鱼列岛的生物区系调查不足以概括整个钓鱼列岛的生物区系。然而,在长期与大陆的隔离和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下,它仍然表现了很有价值的高度地方性的生物区系特点。鉴于今天是日本投降纪念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鉴于我国生物学家对钓鱼岛相关的研究极少,因此我们将钓鱼岛生物区系的资料编译出来,以供大家参考。编译的参考文献不够充分加之时间仓促,因此有不当之处还望指出,谢谢!

A.两栖爬行动物区系
钓鱼岛目前尚无两栖动物分布的任何记录,主要原因可能是钓鱼岛的淡水资源缺乏,无长期存在的淡水水体,缺乏两栖动物繁育所需的环境。
而钓鱼岛的陆地爬行动物确认有6种:蜥蜴类分属2科3属3种(铅山壁虎Gekko hokouensis,蓝尾石龙子Plestiodon elegans,台湾滑蜥Scincella formosensis[推测]);蛇类也是分属2科3属3种(钩盲蛇Ramphotyphlops braminus,王锦蛇Elaphe carinata,赤链蛇(Lycodon ?rufozonatum)。除此之外,东海海域分布的海蛇亚科的种类,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附近海域也能看到。目前,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尚无发现特有爬行动物。
其他物种也有少量报道,但后来都被认为是标本的误定或产地的误记,或者因为采用了不正确的分类系统而造成的误定(Ota et al.,1993)。钓鱼岛上的滑蜥非常酷似宫古?八重山群岛的先岛滑蜥S. boettgeri和台湾的台湾滑蜥,但是这两种本身就是非常相似的种类(Chen et al.,2001),经过分子系统学研究认为此两种属于姊妹种,与我国特有种宁波滑蜥S. modesta亲缘关系很近(Yuki Koizumi, et al., 2014)。而钓鱼岛的标本仅有2点差异,在定量比较上存在困难,因此从标本上无法确定具体属于哪个种类。但从地质史来看,钓鱼岛与大陆尤其是台湾地区被海洋隔离的时间比琉球群岛晚(许薇龄, 乐俊英, 1988; 章雨旭, 乔秀夫, 2012)。第四冰期的多次冰盛期导致的多次海进海退,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也与大陆东岸多次连接与隔离,与台湾岛一起组成中国大陆东岸的一部分;而中国大陆东部(包括台湾、钓鱼岛)与琉球群岛之间被水深足足超过200m的琉球海沟(冲绳海沟)隔开,几乎不存在连接(Ota et al.,1993;Ota,1998)。在我国东部、台湾岛以及日本的琉球群岛的蜥蜴研究表明,东海群岛的物种扩散和分化与地质事件的密切联系(Lin et al., 2002)。因此,有理由推测钓鱼岛的滑蜥更可能是台湾滑蜥。
被确认分布在钓鱼岛的以上6种爬行动物中,铅山壁虎和钩盲蛇在中国大陆东部(包括台湾)和琉球群岛有分布。剩下的4种与中国大陆东部(包括台湾)相同,而与宫古?八重山群岛的近缘群不同。钓鱼岛的爬行动物区系,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与中国大陆东部(包括台湾)非常近,与宫古?八重山群岛要稍微远一些(Ota,2000)。Ota等(1993)重新查看了这些报道和报道中的物种,他确认了钓鱼岛和其他钓鱼列岛的六种爬行动物并也暗示这些与台湾和中国大陆的两栖爬行动物区系联系最为密切。
虽然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爬行动物与大陆相似,但物种种下水平的遗传差异却表现明显。比如蓝尾石龙子(Plestiodon elegans),即使是鳞片和颜色特征这些外部形态的特征,钓鱼岛和北小岛的个体群与台湾的个体群间就表现出分化(Ota,2004;Ota et al.,1993)。因此,以后要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爬行动物进行更深入的的研究,并配以相应的保护策略。
B.哺乳动物区系
对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陆生动物中的哺乳动物区系,除了外来物种外,本土物种有黑线姬鼠 (Apodemus agrarius)和特有种钓鱼岛鼹 (Mogera uchidai),此外如:家山羊(Capra aegarus)、臭鼩(Suncus murinus ), 台湾狐蝠(Pteropus dasymallus), 黑鼠( Rattus rattus) 和家猫(Felis silvestris catus)也在钓鱼岛上被发现 (Takara 1954; Ikehara and Shimojana 1971; Shiraishi and Arai 1980)。
地下生活习性的鼹鼠类通常适应生活在温带的丰富的深厚的土壤层,而不存在于热带或者亚热带,在土壤并未完全发育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的低地通常没有分布。然而处于亚热带区域的钓鱼岛,其唯一特有的脊椎动物钓鱼台鼹的分布,主要生境可能是钓鱼岛上的温度相对低的森林。但是,在1978年岛上的生态环境已被日本放养的山羊严重破坏,其种群数量曾一度超过300只,使得钓鱼岛唯一的特有脊椎动物——钓鱼岛鼹的生存环境被破坏。除此之外,钓鱼岛鼹还受外来入侵物种的侵害。因此我国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即将联合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脊椎动物卷(2014)》中,已将钓鱼岛鼹纳入评估。在将来的国家新保护名录中,钓鱼岛鼹将有望被纳入保护。
C.其它动物区系
钓鱼岛的上的陆生鸟类区系虽不丰富,但也有34种已知种类(不包括附近海域),包括鱼鹰(Pandion haliaetus)和黑林鸽(Columba janthina)。海岸上能看到蓝脸鲣鸟(Sula dactylatra),周边岛屿有短尾信天翁(Diomedea albatrus)等许多海鸟繁殖(池原?下谢名,1971;池原?安部,1980;环境省,2002b;长谷川, 2003)。
钓鱼岛上无脊椎动物中昆虫被报道的比较多(正木,1941;高良,1954;Kimoto,1964;Kimoto & Gressitt,1966;池原?下谢名,1971;Chujo,1979,1980;池原?安部,1980;白石?荒井,1980;屋富祖ら,2002)。到现在为止确认了50个种/亚种(不包括疑似种)(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整体共100种;屋富祖ら,2002)。其它的大部分类群在钓鱼岛也发现有一些固有种类。首先有甲壳类的钓鱼岛溪蟹(Geothelphusa shokitai)和等足目2种被发表或被记录(诸喜田,2002)。波部(1979)列举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陆生贝类18种。另外,Hasegawa et al.(1993)分别发表了钓鱼岛的黑线姬鼠和外来种黑鼠身上携带的寄生性线虫2种和9种。仲宗根?长浜(1971)报道了钓鱼岛海岸的无脊椎动物72种。
D.植物区系
钓鱼岛在植物地理学上是极其重要的岛屿,而且分布着许多稀少的植物种类。钓鱼岛的维管植物记录有103科244属339种(新纳?新城,1980),从面积方面比较,该处植物多样性非常高。因钓鱼岛在第四冰期时与中国大陆接壤(木崎?大城, 1980;木崎, 1998;Ota,1998),所以这里分布的植物与中国大陆东部(包括台湾)的关系很密切。但与爬行动物的区系不同的是,这边植物除了与大陆关系紧密之外,也与琉球列岛有很深的联系(黑岩,1900;多和田,1954;初岛,1973,1991),如:固有种类有钓鱼岛葵(Asarum senkakuinsulare)等3种,钓鱼岛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on var. tawadae)等2变种。这些种类的近缘种在台湾、中国大陆南部还有八重山群岛都有分布。钓鱼岛分布的北限植物里有骨马尾杉( Lycopodium carinatum)等5种,异果黄堇(Corydalis heterocarpa var. koidzumiana)等3变种。这些种类多分布于台湾以南的东南亚地区和八重山群岛。此外钓鱼岛还有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等4种植物,它们都分布于台湾、中国大陆南部和日本,由此可以认为它们没有经过琉球列岛,而是直接从中国大陆开始分散。
dfig1
dfig2
dfig3
dfig4

“从水到陆”专栏 ?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sar.blog.kepu.cn/

主要参考文献:
Arnold, E., Interrelationships and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n grass lizards, Takydromus (Squamata: Lacertidae).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997. 119(2): p. 267-296.
Lin, S.-M., C.A. Chen, and K.-Y. Lue,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Biogeography of the Grass Lizards Genus< i> Takydromus</i>(Reptilia: Lacertidae) of East Asia.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02. 22(2): p. 276-288.
Yasushi Yokohata. On the“Urgent Appeal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in Uotsuri-jima Island in Senkaku Islands, Japan”. Recent Advances in the Biology of Japanese Insectivora -Proceedings on the Symposium on the Biology of Insectivores in Japan and on 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 Japan: Hiwa Museum for Natural History, Hiba Society of Natural History. 1999:? 79-87
横畑泰志, 横田昌嗣, and 大田英利, 尖閣諸島魚釣島の生物相と野生化ヤギ問題. IPSHU 研究報告シリーズ研究報告, 2009(42).
Koizumi, Y., H. Ota, and T. Hikida, Phylogeography of the Two Smooth Skinks, Scincella boettgeri and S. formosensis (Squamata: Scincidae) in the Southern Ryukyus and Taiwan, as Inferred from Variation in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Sequences. Zoological science, 2014. 31(4): p. 228-236.
向高世,李鹏翔,杨懿如.?台湾两栖爬行类图鉴[M].?台北:猫头鹰出版,2009:1~336.
章雨旭,乔秀夫. 中国钓鱼岛地质概况[J]. 地质论评,2012,06:1144.
马彩华,游奎,刘玉新. 钓鱼岛资源价值探究[J]. 中国渔业经济,2012,06:125-129.
许薇龄,乐俊英. 东海的构造运动及演化[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8,01:9-21.

其他参考文献
以日文文献为主,由于称谓问题在此隐去,请联系作者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