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拟面向全国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科普知识宣传与保护的志愿者协会。目前已受到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强力支持。协会立足于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协会计划每年开展系列科普宣讲活动,能与各个大学、研究所、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机构展开合作。

保护峨眉髭蟾,请口下留情!

从水到陆
2014年11月20日

作者:千与 等

近日新浪微博用户“鸟人Robbi”的在其微博上揭露了一则消息:我国特有珍惜濒危两栖动物峨眉髭蟾的蝌蚪被当作小鱼在峨眉山景区的餐馆里公开销售。消息一发布马上引起了大家的密切关注。
早在1938年,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家刘承钊首次发现了峨眉髭蟾并最终与1945年定名了这一物种。峨眉髭蟾(Vibrissaphora boringii),俗称胡子蛙、角怪,隶属于角蟾科髭蟾属。模式标本产于四川峨眉山,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两栖动物。成年体长59~89毫米,雄性比雌性稍大,这在两栖类中有点“反常”——两栖类中大部分的雌性比雄性个头大。眼睛上半是蓝绿色,下半呈深棕色,非常独特。该蟾生活于海拔700~1700米林木繁茂的溪流附近。进入繁殖期后雄髭蟾上颌边缘会长出10~16枚黑色角质刺,用于与竞争者打斗,而雌性的相应部位为橘红点,“胡子蛙”和“角怪”的俗称也由此而来。成蟾不善跳跃,爬行缓慢,模样十分可爱。繁殖季节在每年的2月下旬至3月中旬,此期雄蟾能发出低沉的“咕—咕—咕”鸣声,用以召唤雌性配偶。成蟾进入流速较缓而石块甚多的的溪流段内产卵,卵群贴附在石块底部,呈圆环状。峨眉髭蟾蝌蚪昼伏夜出,体大而壮,全长可达100毫米,尾基部上方有浅色“丫”形斑。蝌蚪发育非常缓慢,变态期长达3 年左右,至少要越过两个冬天才能完成变态,长成成体则需要4~5年。变态期的蝌蚪各系统都未发育完善因此对环境极为敏感,这也是导致该物种致危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峨眉髭蟾零星分布于四川(都江堰、峨眉山、筠连)、贵州(印江、江口)、云南(大关)、湖南(桑植)、广西(田林县岑王老山)等地。
由于特殊的繁殖方式和习性,峨眉髭蟾具有重要的分类学地位和科研价值。2000年该物种就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然而,峨眉髭蟾的保护现状让人堪忧。由于过量采集、栖息地破坏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其种群数量持续减少。早在200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就已将其列为濒危(EN)等级,如今这一珍稀物种在其模式产地四川峨眉山已濒于绝灭。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还有人吃蝌蚪。然而事实上,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存在吃这种大型蝌蚪的情况。网上甚至还有专门出售这类蝌蚪的广告。中国一直被称作美食大国,国人对美食的追求更是“孜孜不倦”。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带我们一起感受了中国美食的独特风味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拿濒危野生动物作食材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拿峨眉髭蟾蝌蚪做菜这种事让美丽中国黯然失色,让喜欢创造和品尝美食的国人汗颜,让峨眉髭蟾的生存岌岌可危!
针对这次事件,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向峨眉山景区及乐山市林业局提出了一些诚恳的建议。对于峨眉髭蟾的保护要结合其分布区特有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状况,根据致危因素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如下:1.广泛宣传,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动物保护意识。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拒绝捕食野生动物,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行动支持。如果公众没有强烈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将很难广泛展开。在这方面我们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将继续积极开展动物保护宣传活动,通过在高校及中小学校园举办科学讲座、在市区公园进行科普宣讲以及给景区当地居民和游客普及科学放生知识等活动的方式,让大家了解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知识,消除公众对野生动物传统认识上的误解,提高公众的动物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保护野生动物。2.加快峨眉髭蟾及其蝌蚪生物学特性、生态学和保护措施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峨眉髭蟾的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峨眉髭蟾的科研价值也不断凸显出来。3.加强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强化实施力度。新一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两栖动物卷》即将公布,将为我国两栖动物的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保护濒危动物不单纯是简单地保留该物种,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护濒危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它关系到野生动物这一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对正常生态系统的维持以及各种遗传物质的长久保存,造福当今人类和我们的子孙后代。
我们将继续跟进此次事件,也希望广大动物保护爱好者积极参与,与我们一起为这些小生命筑起一道爱的保护层。让“舌尖上的中国”继续美丽——保护野生动物,请口下留情!
qy1

图1.蓝色箱子里装的就是出售的峨眉髭蟾蝌蚪(图片来自新浪微博@鸟人Robbi

qy2

图2.经鉴定这些蝌蚪就是珍惜濒危两栖动物峨眉髭蟾的蝌蚪

(图片来自新浪微博@鸟人Robbi)

qy3

图3.峨眉髭蟾的生境和繁殖区(四川峨眉山,史静耸拍摄)

039-史静耸

图4.峨眉髭蟾(四川峨眉山,史静耸拍摄)



中国科普博览-从水到陆专栏 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sar.blog.kepu.cn/

参考文献:


  1. IUCN Red List (October, 2005). http://www.redlist.org.

  2. Duellman, W. E., and L. Trueb. 1986. Biology of Amphibians. New York, U.S.A:McGraw-Hill Book Company.

  3. Dubois, A. 1983. Note pr liminaire sur le genre Leptolalax Dubois, 1980 (Amphibiens, Anoures), avec diagnose d'une esp ce nouvelle du Vietnam. Alytes. Paris, 2: 147-153.

  4. 费梁,胡溆琴,叶昌媛,黄永昭等Fei, L., S.-q. Hu, C.-y. Ye, and Y.-z. Huang .. 2009.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 中卷 无尾目 Fauna Sinica. Amphibia. Volume 2. Anura. 北京:科学出版社.

  5. 费梁,叶昌媛,江建平. 中国两栖动物彩色图鉴. 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6. Liu, C.-c. 1945. New frogs from West China. Journal of the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 b (15): 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