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千与
科学研究表明,不仅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同性恋现象,动物世界也有五花八门的同性恋行为。动物的同性恋是指成年的同性动物之间发生的求偶行为或性行为。具不完全统计至少在130种脊椎动物中也都存在着同性恋行为,其中与人最接近的物种是倭黑猩猩,雄性和雌性都有同性恋行为。图1. 尽管长期偏爱同性交配的情况很罕见,但有6%的雄性大角羊是名副其实的同性恋。(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到目前为止,从鸟类到哺乳动物都有同性恋现象被发现,但是关于无尾两栖类的同性恋行为却鲜有报道。观察发现多疣狭口蛙会发生错抱行为和练习抱对行为。在野外多次观察到两只成熟的雄性多疣狭口蛙抱对成功——同性恋行为。一般情况下,雄蛙接近其他雄蛙时,会遭到驱赶。但有些雄蛙间则表现出亲昵行为,当它们相遇时,有一只充当“雌蛙”角色,雄蛙把吻放在充当“雌蛙”的雄蛙颈部,练习抱对。充当“雌蛙”的个体较大,身体丰满,而充当“雄蛙”的个体较小。
图2. 两只雄性泽蛙在抱对,被抱的雄蛙并没有反抗(图片来源:作者本人摄影)
确实,动物的同性恋行为对物种繁衍没有好处,对于青蛙来说发生错抱行为会降低雌雄间有效交配的效率。为此,有些种类特地进化出了释放鸣叫(release call),雄蛙和雌蛙都可以发出,当一只蛙不愿被另外一只雄蛙抱住时它就会发出释放鸣叫。释放鸣叫的意义就在于避免错误抱对,提高繁殖效率。当然能够发出释放鸣叫的无尾两栖类并不多,也就是说还有很大一部分种类并不介意错误抱对,对同性恋行为并不反感,因此可以推测在无尾两栖类中同性恋行为的存在也有一定的生物学和动物社会学意义。生命进化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漫长过程,能保留至今的生命形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人们一般认为从性行为的最终功能——生殖来说,同性交配无法产生后代,是一种浪费的行为模式,可是同性恋现象在动物界广泛存在至今,必然存在某些原因。目前关于同性恋行为的功能假说有很多。动物的同性恋行为有的时候是一种学习行为,这种学习对于动物以后的繁殖行为是十分有用的。同时,同性恋行为有着维持动物种群稳定的作用。另外,到了交配季节,在一些雌少雄多的种群里,对于那些找不到配偶的“单身汉”来说同性恋行为可以释放体内积累的动作特异势能,以缓解自身的紧张状态。
动物世界的进化过程是非常漫长与复杂的,在这一过程中,动物的种种生理以及它们所形成的潜意识的行为仍然保持着,随着意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必然会受到许多意识因素的介入,从而使同性恋行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动物的同性恋行为还有待我们去深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