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拟面向全国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科普知识宣传与保护的志愿者协会。目前已受到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强力支持。协会立足于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协会计划每年开展系列科普宣讲活动,能与各个大学、研究所、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机构展开合作。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

从水到陆
2015年08月03日

作者:编辑态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部,西部和北部是绵远的群山。东南是丘陵和平原,为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因其自然气候环境特点,两栖爬行动物种类不算丰富。到现在为止,北京历年发现的两栖爬行动物有约28种,其中两栖动物8种,爬行动物20种。

sst1

1. 松山自然保护区在北京的位置(图片来自松山自然保护区官方网站)

延庆县西北面属于山区,是北京市最早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该地区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北京典型的山地气候,大部分山沟内都有裂隙水,有的地方还有温泉。作为华北地区典型的天然次生阔叶林,有北京保存最完好的生态系统。

sst2

2. 松山自然保护区鸟瞰图(Google earth 截图)



1987年至1989年间,高武和陈卫,在松山保护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发现有2种两栖动物,有中华蟾蜍和中国林蛙,占北京两栖动物种类的25%;15种爬行动物,有无蹼壁虎、山地麻蜥、丽斑麻蜥、宁波滑蜥北方亚种、蓝尾石龙子、黄纹石龙子、赤峰锦蛇、团花锦蛇、双斑锦蛇、黄脊东方蛇(黄脊游蛇)、短尾蝮、白条锦蛇、赤链蛇、红纹滞卵蛇(红点锦蛇)和虎斑颈槽蛇,占北京爬行动物的75%。宁波滑蜥北方亚种和双斑锦蛇是当时发现的北京新纪录。尚未发现北京特有两栖爬行动物,但中国林蛙、无蹼壁虎、宁波滑蜥北方亚种、黄纹石龙子、赤峰锦蛇和双斑锦蛇为中国特有。
以上两栖爬行动物,在环保部和中科院联合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赤峰锦蛇(特有)和团花锦蛇濒危级别为易危,短尾蝮的濒危级别为近危NT。其他物种为无危LC。
两栖爬行类对环境变化敏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当受到过度的人为干扰时很难存活。在2009至2010年,马亮等人的4次调查中,只发现了11种两栖爬行动物,原有记录的丽斑麻蜥、赤链蛇、红纹滞卵蛇(红点锦蛇)、团花锦蛇、双斑锦蛇和虎斑颈槽蛇可能在这片区域已经绝迹。而且数量较多的无蹼壁虎、白条锦蛇、蓝尾石龙子、黄纹石龙子、黄脊东方蛇(黄脊游蛇)和赤峰锦蛇在这片区域数量也呈下降趋势。
松山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主要分布在松山保护区的草地和道路裸地生境中,因此草地、溪流等生境对松山两栖爬行动物的生存繁衍起决定性作用,应重点保护。另外,道路裸地生境是各种生境的边缘交错地带从而吸引了大量两栖爬行动物,而此处车流和人流较高,存在较高路杀现象,需要利用涵洞或专门建立两栖爬行动物生态廊道,同时在两栖爬行动物多发地段,设立路标提醒行人或者车辆。
借用松山保护区网站的原话:“松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研究华北地区生物演替变化规律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场所,作为首都自然保护工作的一个窗口,她在石质山区物种的保护、现有植被改善以及结构调整等内容的科学研究、参观考察、自然科学教育以及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发挥有积极作用”,“松山保护区在涵养水源,抵御风沙及空气净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北京市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中国科普博览-从水到陆专栏 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sar.blog.kepu.cn/

参考阅读: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网站:http://www.songshan.org.cn/
高武和陈卫 (1991). 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报告.北京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2): 42-44.
高武,等. (2004). 北京的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绿化与生活(06): 43.
马亮,等. (2012).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四川动物(02): 307-310.
蔡波, 等. (2015). 中国爬行纲动物分类厘定.生物多样性23(3): 365-382.

费梁, 等. (2012). 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环境保护部. (2015).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