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拟面向全国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科普知识宣传与保护的志愿者协会。目前已受到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强力支持。协会立足于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协会计划每年开展系列科普宣讲活动,能与各个大学、研究所、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机构展开合作。

普雄原鲵

从水到陆
2015年09月09日

作者:Chess Brother

现今已知的两栖动物大约有7000多种,包括有尾目Urodela、无尾目Anura和蚓螈目Apoda;其中有尾目和蚓螈目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大约占10%的比例。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环境破碎化、外来物种引入和弧菌病等,两栖动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但是,对于两栖动物数量至今仍持续下降的原因,我们还知之甚少,也是科学界持续讨论的一个话题。
普雄原鲵(Puxiong salamander;Pseudohynobius puxiongensis图1)生活在横断山区的大凉山区域,属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目前,普雄原鲵的分布仅见于我国大凉山极狭窄区域(平均海拔3000m左右),是该高寒地区唯一的五趾小鲵科动物(同区域中尚分布有四趾的山溪鲵Batrachuperus pinchonii)。普雄原鲵是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同时也是一个数据缺乏物种。
ccfig1

1. 普雄原鲵 (来自Peng et al., 2010)

普雄原鲵的原始记录是这样的:在越西县普雄海拔2900 m的小溪旁的一个储存马铃薯的废弃地窖内采到一号原鲵标本。根据标本“左右鼻骨间具有一片鼻间骨” 特征(图2),建立了隶属于小鲵科Hynobiidae的原鲵亚科Protohynobiinae,原鲵属Protohynobius,命名为普雄原鲵Protohynobius puxiongensis(费梁和叶昌媛,2000)。后根据系统发育学(图3)和形态解剖学特征(图4),认为普雄原鲵应该是小鲵科拟小鲵属Pseudohynobius的成员,因此将原来的拉丁名Protohynobius puxiongensis更名为Pseudohynobius puxiongensis(Peng et al., 2010)。

ccfig2

2. 普雄原鲵头骨背面观. A- 来自费梁和叶昌媛(2000)的描述;B-来自模式产地个体描述(Peng et al., 2000)

ccfig3图3. 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构建的现生小鲵类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来自Peng et al., 2000)

ccfig4
4. 四种小鲵外部形态特征比较(详见Peng et al., 2000)

2007年至今,中科院的动物保护工作人员在WWF、四川省林业厅和申果庄自然保护区的支持下,相继开展了对于普雄原鲵的本底调查,于越西县普雄的相应地区发现该物种的分布地(包括产卵场);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普雄原鲵的成体、亚成体、幼体和卵带,对其生活环境温度、水环境pH值、气温等因子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记录(艾永斌等,2015),掌握了该物种的相关栖息地环境因子的一手资料。非常遗憾的,发现普雄原鲵的几处栖息地虽然都位于保护区内,但是这些区域是当地居民的放牧、零散居住地,甚至是当地居民小水电区域(调查时该地区尚未通电),对该地区的破坏非常严重。同时,当地有人将此物种与山溪鲵混淆,捕捉贩卖,给本来就脆弱的物种种群极大的破坏。

普雄原鲵在IUCN评估为数据缺乏(DD;Fei & Ye,2004),更没有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汪松和解焱,2009)、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两栖类和爬行类)(汪松和赵尔宓,1998)和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但是,环保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公告(2015年第32号)《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报告(http://www.mep.gov.cn/gkml/hbb/bgg/201505/t20150525_302233.htm),将普雄原鲵评估为极危(CR)物种,有利于加强该物种的保护。

1965年,自该鲵公诸于世的数年间,由于其独特的分类地位,中外科学家对此鲵颇为关注;同时,普雄原鲵中的古化石类群的骨片特征(质疑:骨片是否存在),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费梁和叶昌媛. 2000. 中国西部小鲵科——新亚科、新属、新种的记述(两栖纲: 有尾目). 《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第8辑)——亚洲两栖爬行动物学第四届国际学术会议专辑》.
2. 艾永斌,袁思棋等. 2015. 普雄原鲵初步调查.四川动物, 34(4): 565-569.
3. Fei Liang & Ye Changyuan (2004). Protohynobius puxiongensis.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2.2.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Retrieved 25 February 2013.
4.??Peng R, Zhang P, Xiong JL, Gu HJ, Zeng XM, Zou FD. (2010). Rediscovery of Protohynobius puxiongensis (Caudata: Hynobiidae) and its phylogenetic position based on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56 (1): 252–258.
5.Sparreboom, Max (2011). Pseudohynobius puxiongensis (Fei & Ye, 2000). Salamanders of the Old World. Retrieved 25 February, 2013.
6. Frost, Darrel R. (2013). Amphibian Species of the World 5.6, an Online Referenc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Retrieved 25 February 2013.
中国科普博览-从水到陆专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sar.blog.kep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