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拟面向全国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科普知识宣传与保护的志愿者协会。目前已受到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强力支持。协会立足于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协会计划每年开展系列科普宣讲活动,能与各个大学、研究所、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机构展开合作。

干货:中国有尾两栖类的分辨特征

从水到陆
2015年12月06日

作者:Chess Brother

现今已描述两栖动物(Amphibia)有7400多种,包括蚓螈目Gymnophiona (206 sp.)、有尾目Urodela(695 sp.)和无尾目Anura(6554 sp.)(http://research.amnh.org);其中有尾目和蚓螈目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除了Plethodontidae的部分属种外,有尾类物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地区。北美地区是有尾类生活的集中地区,绝大多数科都在北美地区有分布。中国已知3科15属30多种,其中小鲵科和蝾螈科属种较多,还有隐鳃鲵科。
有尾目是两栖动物中最不特化的类群,终生有尾,有四肢,幼体与成体比较近似。有尾目有水生的,也有陆生和树栖的,有些水生成员还终生保持幼体形态(童体)。有尾目的个体差异是两栖动物中最大的,如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身长可达2米,而最小的墨西哥的一些索里螈Thorius sp.身长不到3厘米。
有尾目包括的科以及物种数量:
Order: Caudata有尾目 (695 sp.)
Family: Ambystomatidae 钝口螈科(37 sp.) (包括陆巨螈科Dicamptodontidae)
Family: Amphiumidae两栖螈科(3 sp.)
Family: Cryptobranchidae隐鳃鲵科 (4 sp.)
Family: Hynobiidae小鲵科 (66 sp.)
Family: Plethodontidae无肺螈科(453 sp.)
Family: Proteidae洞螈科(8 sp.)
Family: Rhyacotritonidae急流螈科 (4 sp.)
Family: Salamandridae蝾螈科 (116 sp.)
Family: Sirenidae鳗螈科 (4 sp.)
两栖动物的成体和幼体的形态特征即外部、内部构造等,是鉴别科、属、种的主要依据,特别是骨骼特征是确定属以上分类阶元的重要依据。有尾目成体的外部特征,根据该目的分类检索常用的形态特征和术语进行简单的描述。
有尾目检索分类基本量度和外部形态特征如下:
cs1

1.有尾目成体基本量度(山溪鲵属;来自费梁等,2005)

1.全长(自吻端至尾末端),2.头长(自吻端至颈褶),3.头体长(自吻端至肛孔后缘),4.头宽(左右颈褶间最宽处),5.吻长(自吻端至眼前角),6.眼径(与体轴平行的眼的长),7 尾长(自肛孔后缘至尾末端),8.尾高(尾部的最大高度),9.尾宽(尾基部的最大宽度),10.上眼睑,11.鼻孔,12.口裂,13.唇褶,14 颈褶,15.肋沟。 分别表示指和趾的顺序。其中3、7、13、15是比较主要的特征。

有尾目的常用分类检索术语包括:犁骨齿(vomerine teeth)、囟门(fontanelle)、唇褶(labial fold)、肋沟(costal groove)、尾鳍褶(tail fin fold)、角质鞘、垫(horny cover)、卵胶袋或卵鞘袋(egg sack),童体型或幼态成熟(neoteny)。

犁骨齿:着生在犁腭骨上的细齿,其齿列的位置、形状和长短均具有分类学意义。
cs2

2. 有尾目口腔犁骨齿、内鼻孔和舌形态(左:小鲵科,中:蝾螈科,右:Hynobius nigrescens; 费梁等,2005

cs3

3. 挂榜山小鲵(Hynobius guabangshangensis)和爪鲵(Onychodactylus fischeri)犁骨齿示意图

(x n)门:指颅骨背壁未完全骨化所留下的孔隙。位于前颌骨与鼻骨之间者称前颌囟;位于左右额骨与顶骨之中缝者称额顶囟。
cs4

4.囟门的示意图。从左到右依次为爪鲵Onychodactylus fischeri,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商城肥鲵Pachyhynobius shangchengensis

唇褶:颌缘皮肤肌肉组织的帘状褶。通常在上唇侧缘后半部,掩盖着对应的下唇缘。如山溪鲵、巴鲵等属物种。
cs5

5. 龙洞山溪鲵Batrachuperus londongensis和爪鲵Onychodactylus fischeri

肋沟:系指躯干部两侧、位于两肋骨之间形成的体表凹沟。
cs6

6. 肋沟示意图,义乌小鲵(Hynobius yiwuensis;左)和蓝尾蝾螈(Cynops cyanurus;右)

尾鳍褶:位于尾上(背)、下(腹)方的皮肤肌肉褶襞称做尾鳍褶;在尾上方者称为尾背鳍褶反之为尾腹鳍褶 不同于无尾目蝌蚪的膜状尾鳍 在尾上方者称为尾背鳍褶,反之为尾腹鳍褶。不同于无尾目蝌蚪的膜状尾鳍。尾鳍褶有尾背鳍褶和尾腹鳍褶。
cs7

7.尾鳍褶情况。盐源山溪鲵(Batrachuperus yenyuanensis;左图),东北小鲵(Hynobius leechii;右上图)和商城肥鲵(Pachyhynobius shangchengensis;右下图)

角质鞘、垫:一般指四肢掌、蹠及指、趾底面皮肤的角质化表层,呈棕黑色,如山溪鲵。其中还有角质爪,指四肢指、趾末端黑色角质锐爪,如爪鲵。
cs8

8.角质垫、鞘和角质爪。角质垫:龙洞山溪鲵Batrachuperus londongensis(左上)和西藏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角质爪:爪鲵Onychodactylus fischeri和东北小鲵(Hynobius leechii

卵胶袋或卵鞘袋:成熟卵在输卵管内向后移动时,管壁分泌的蛋白质将卵粒包裹后产出,蛋白层吸水膨胀形成鞘袋状物,卵粒在袋内成单行或多行交错排列。
cs9

9.卵带形式。普雄原鲵(Pseudohynobius (Protohynobius) puxiongensis;左),东北小鲵(Hynobius leechii;右上)挂榜山小鲵(Hynobius guabangshangensis;右下

童体型或幼态成熟:指性腺成熟能进行繁殖 但又保有幼体形态特征(如具外鳃或鳃孔)的现象。
cs10

10.童体型特征。织金瘰螈(Paramesotriton zhijinensis;红色箭头示童体型特征:鳃迹)和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无童体型特征)

?参考文献:

1.费梁,叶昌媛,黄永昭等.2005.中国两栖动物检索及图解.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费梁等.2006.中国动物志-两栖纲(上卷):总论,蚓螈目和有尾目.科学出版社.

3. 费梁和叶昌媛.2000.?中国西部小鲵科——新亚科、新属、新种的记述(两栖纲:有尾目).《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第8辑)——亚洲两栖爬行动物学第四届国际学术会议专辑》.

4. Peng R, Zhang P, Xiong JL,Gu HJ, Zeng XM, Zou FD. (2010). Rediscovery of?Protohynobius puxiongensis?(Caudata: Hynobiidae) and its phylogeneticposition based on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Evolution, 56 (1): 252–258

5.王丽文,梁艳艳,赵传成.2004.爪鲵骨骼系统研究.四川动物, 23(3):172-177.

6.赵尔宓,张服基. 1985. 北鲵属、山溪鲵属、巴鲵属和异鲵属骨骼的比较研究及其系统发育探讨.两栖爬行动物学报,4(3):209-218.

7.张寒珍,刘绍龙,赵云,杨棋.2009.山溪鲵的骨骼系统.四川动物,28(3):412-416.

8.李松,田应洲,谷晓明.2008.瘰螈属(有尾目:蝾螈科)一新种-织金瘰螈.动物分类学报,33(2):410-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