鸮(xi o,枭),系鸮形目(Strigiformes) 夜行性肉食性猛禽,俗称猫头鹰,民间也称 “夜猫子”。多数鸮头部宽圆,脸部扁平,眼周的羽毛呈辐射状,细羽罗列形成脸盘,面形似猫。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被有蜡膜,且多被硬羽掩盖。由于特殊的颈椎结构,脖子能灵活转动,脸可转向后方,头的活动范围达270 。它们对夜间捕食生活高度适应,两眼大而圆,瞳孔很大,视网膜中的视杆细胞丰富,对弱光也有良好的敏感性,有反光色素层,可在夜间视物,在漆黑的夜晚,能见度比人高百倍以上。其双目向前,视区重叠,可分辨距离。眼中有3张眼睑,上眼睑会于眨眼时放下,下眼睑会于睡觉时盖上,而中眼睑是一线状组织,会上下移动清洁眼面。大部分鸮的耳孔周缘具耳羽簇,利于收集音波。硕大的头使两耳之间的距离较大,可以增强对声波的分辨率。左右耳不对称,左耳道更宽阔且有发达的耳鼓,在捕捉同一声音时可产生细微差别,能极其准确地测定猎物的立体方位,可根据猎物移动时产生的响动,不断调整扑击方向,对准后出爪,一举奏效。内耳大,脑部的听觉神经很发达,体重300克的仓鸮约有9.5万个听觉神经细胞,而体重600克的乌鸦却只有2.7万个。尾短圆,周身羽毛稠密而松软,通常为暗褐色,散缀细斑,飞行时无声且不显形,白昼栖息时也不易被发现。腿强劲有力,多数全部被羽,夜间捕食时可减弱噪声并御寒;爪强锐内弯,第四趾能向后反转利于抓、攀。鴞的这些体形与机能特点,特别适合捕捉好夜间活动、机灵狡猾的鼠类,从而成为鼠的劲敌。
然而,也正由于鸮的这些奇特长相与习性,脸盘大而圆,硕大的双目直视前方且炯炯发光,两耳直立像神话中的双角妖怪,在黑夜中的叫声阴森凄厉,昼伏夜出,飞时飘忽无声,常常只见黑影一闪,给人以恐怖的感觉,以致被视为“不祥之鸟”,贬称恶声鸟、逐魂鸟、报丧鸟等,古书中还称之为怪鸱、鬼车或魑魂,当做厄运和死亡的象征。这完全是凭外貌误判,其实它们大多数种类几乎专以鼠类为食,这种食性决定其成为毫无疑义的重要益鸟,我国在1988年已将鸮形目所有种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鴞形目是现存鸟类在全球分布最广的类群之一,除了北极地区以外,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它的踪影。本目下分3科:原鸮科、草鸮科和鸱鸮科。原鸮科计有5种,发现于北美洲的始新世地层中,已全部灭绝。草鸮科Tytonidae腿较长,头骨狭长,面盘心形似猴,故亦称“猴面鹰”;该科有2属12~17种,我国2属3种。鸱鸮科Strigidae腿较短,头骨宽大,面盘圆形,通称“猫头鹰”,從寒帶到热帶都有分布,全球约28属133种,我国算上某些岛屿型局限分布的类型,共计28种。
本目鸟类体形大小不一,大者如雕鸮Bubo bubo最大的体长可达90厘米,小者如花头鸺鹠Glaucidium passerinum仅18厘米。个别种类(如鹰鸮Ninox scutulata)面盘不显著,看上去似鹰。雌鸟体形一般比雄鸟更大。大多栖息于树上,部分种类栖息于岩石间和草地上。一般为留鸟。绝大多数昼伏夜出,白天隐匿于树丛岩穴或屋檐中不易见到,但也有少数在白昼活动。它们均以动物为食,一些体形较小的如角鸮属Otus嗜食昆虫、兼食鼠,渔鸮属Ketupa吃鱼等水生动物,而大多数鸮类主食或专食鼠类。其嗉囊具有消化能力,常将猎物整个吞下,待消化后将不能吸收的皮毛骨头几丁质等残渣混成团状吐出,称为“食丸”“唾余”,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了解该种鸮的食性。我国古人很早就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但误认是其吞噬父母后吐出的骸骨,斥为“不孝鸟”。今经“食丸”检测则表明,那些活跃在平原、山地农作区的鴞类,不断捕食的正是黑线姬鼠、黑线仓鼠、大仓鼠、棕色田鼠等农田鼠类和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等居民区鼠类。有人统计,这些鴞类所吃的食物中97%都是鼠类,一窝鸮每天就可以吃掉20~30只小鼠。
草鴞科在我国以草鴞属2种较易见:
仓鸮Tyto alba:体大(34厘米)偏白色鸮,具白色心形宽面盘,上体棕黄色而多具纹理,白色的下体黑点密布。虹膜深褐色,嘴与脚污黄色。以喜栖息于农家谷仓中而得名,分布几乎遍全球,但在我国仅见于云南。白天藏于房屋、树洞、山洞等暗处或稠密植被中,黄昏见于开阔地面上空,无声、快速掠地低飞。捕猎时采取突然袭击方式,同时发出尖厉叫声,使猎物极度恐怖而就擒。主要以鼠类和野兔为食,每天大约捕捉3只老鼠,一年能灭鼠千只以上,偶也捕食鸟、蛙、鱼和较大的昆虫等。
草鸮Tyto capensis:在我国分布较广,体形及大小似仓鴞,但上体深褐,脸及胸部的皮黄色色彩甚深。全身多具点斑、杂斑或蠕虫状细纹如仓鴞。虹膜褐色,嘴米黄色,脚略白。叫声响亮刺耳。喜栖息于开阔的高草地。亚种chinensis分布于云南东南部、贵州、广西、广东、香港、福建,北至安徽。亚种pithecus为台湾南部的留鸟。
鸱鴞科在我国的常见种,以及喜进村庄捕食家鼠的鴞类,主要有:
雕鸮Bubo bubo:体型硕大(69厘米),体羽褐色斑驳,胸部片黄,多具深褐色纵纹。耳羽簇长,橘黄色的眼特别显大。嘴灰色,脚黄色,尾短,翼宽。叫声沉重。栖于有林山区,营巢于岩崖。飞行迅速,振翅幅小。其猎物主要是农田、草原和林区的鼠类。广布于欧亚大陆,我国泛见于除海南和台湾以外的大部地区,为各地常见种但皆数量稀少。
斑头鸺鶹Glaucidium cuculoides:体小(24厘米)而遍具棕褐色横斑,无耳羽簇。上体棕栗色而具赭色横斑,沿肩有一道
白线条将上体断开;下体几乎全褐色,具红褐色横斑;臀片白,两胁栗色。虹膜黄褐,嘴偏绿而端黄,脚绿黄色。在我国有5亚种,其一分布在华中、华南及东南地区,偶见于山东;其它分别分布于藏东南、云南西部或南部、海南岛。易见于低地及丘陵的小片林地中,常光顾庭园、村庄,主要为夜行性,有时白天也活动。晨昏时发快速颤音,或发似犬叫的双哨音,音量增高而重复。
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体小(23厘米),无耳羽簇。头顶平,眼亮黄而长凝不动。浅色平眉及白色宽髭纹使其形狰狞。上体褐色,具白纵纹及点斑。下体白色,具褐色杂斑及纵纹,肩上有2道白色或皮黄色横斑。虹膜亮黄色,嘴角质黄色,脚白色、被羽。为常见留鸟,广布于中国北方及西部的大多数地区,高可至海拔4600米。部分地昼行性,常立于篱笆及电线上,会神经质地点头或转动,有时以长腿高高站起,或快速振翅作波状飞行。好日夜发出占域叫声,拖长而上扬,音多样。
长耳鸮Asio otus:中等体型(36厘米),具两只长“耳朵”;皮黄色圆脸盘,其周缘褐色与白色,脸盘中央具明显的白色“X”图形。眼红黄色,显呆滞。上体褐色,具暗色块斑及皮黄色和白色点斑;下体皮黄色,具棕色杂纹及褐色纵纹或斑块。虹膜橙黄,嘴角质灰色,脚偏粉色。
栖于低山地带、平原森林中,喜营巢于针叶林中的乌鸦巢穴里。夜行性。两翼长而窄,飞行时翼端较细、褐色较浓,振翅如鸥,姿态从容。黄昏后飞出觅食,以小型兽类和昆虫、小鸟为食。指名亚种为新疆喀什地区及天山的常见留鸟;而在内蒙古、青海、甘肃及东北地区则是季节性候鸟,繁殖之后冬迁南方,迁徙途经中国大部分地方,越冬于华南及东南沿海省份及台湾,也有沿大河流越冬。
短耳鸮Asio flammeus:中等体型(38厘米),耳羽簇短小而在野外不可见。整个外形与长耳鸮十分相似,但体色较淡。上体黄褐,满布黑色和皮黄色纵纹;下体淡色有十字形黑褐色纹。下胸及腹部细纹比长耳鴞要多。飞行时黑色腕斑显而易见,并发出“kee-aw”的吠声,似打喷嚏。虹膜黄色,嘴深灰,脚偏白。栖于平原、耕地、草原等处,喜有草的开阔地,昼间常可见于平原或沼泽地带,平时潜伏于草丛间,夜间觅食;以食啮齿类为主,夜捕鼠,昼食昆虫。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时遍及全国海拔1500米以下的大部分湿润地区。
东方角鸮Otus sunia:体长19厘米,是中国体型最小的鸮之一,具“典型”猫头鹰形象:头大、脸圆、眼炯,一双“耳朵”直立(特大的耳羽簇是“角鸮”之名的来源,不过平时它并不竖立,只有在情绪激动或受威胁时才会显现出怒发冲冠的样子)。全身褐色斑驳,胸满布黑色条纹,条纹于下体多而上体少,在肩部有一列比较大的羽毛梢部有浅色的大斑,使其在翅膀收起时背上出现一个浅色的V字。
有棕色型与灰色型之分,曾被当作红角鸮Otus scops的亚种。虹膜橙黄色、瞳孔呈深棕色到黑色,是其区别于其它常见角鸮的特征。嘴-角质灰色;脚-偏灰。通常栖于山地,好在树洞、墙洞等凹陷处筑巢繁殖,在林缘、林中空地及次生植丛的小矮树上活动,白天大多数时候都呆在树荫深处,晨昏和夜间出来捕食大型昆虫和小型啮齿类。其鸣叫声独特——每年4月中旬开始,它那种十分空灵的“Tuntun-tun”鸣声就会回荡在很多地方,每度鸣叫大约能持续5、6秒钟,稍微停顿片刻又马上开始,有时候能持续一个晚上。在我国为常见留鸟,指名亚种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亚种stictonotus在东北及华东长江以南; malayanus在华南、西南及东南包括海南岛和台湾;japonensis偶见于台湾。
上述8种可作为我国鴞形目鸟类之代表。其余20多种鴞鸟大多栖于山地或平地的森林或河谷树林中,也有一些种栖于草地、岛屿等处,它们多在夜间活动,人不易见,但都默默地对消灭野鼠起着重要作用。如我国草鴞科第3种——栗鴞属的栗鴞Phodilus badius,是中等体型(27厘米)的红褐色鴞,分布于云南南部、广西西南部及海南岛,系纯夜行性森林留鸟,主要以鼠类、小鸟及蜥蜴等为食,其性羞怯、隐蔽,因而鲜为人知。也有些种个体数量稀少,例如花头鸺鹠在我国就十分罕见,仅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及河北省东陵有记录。总的看,鴞鸟的形态、习性及分布型都具多样性,但几乎都是鼠类或害虫的天敌;有些种类活跃于丘陵、平原的果园、农田及村舍间,也能为灭家鼠作贡献。显然,我们决不可因其貌丑声怪而嫌恶,明白真相后就更应该对这些忠实朋友多加赞扬、协力爱护唷!
【本文主要参考约翰 马敬能等,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文中彩绘图亦引自该书,系卡伦 菲利普斯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