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保护之鼠(十二)
我国分布的鼯鼠科种类中,有3个种的成年体长可超50或60厘米、吻端至尾尖全身长达1米左右,可说是特大型种,现将其基本生物学资料列于表 鼯-2c。
绒鼯鼠属 绒鼯鼠
绒鼯鼠属 Eupetaurus 也称绒毛鼯鼠属或灰毛飞鼠属,是单种属,为喜马拉雅山地特有。乃是最大的鼯鼠科动物,体表覆着浓密长毛,尾毛特别丰厚,尾圆筒状。鼯鼠属之红白鼯鼠
红白鼯鼠Petaurista alborufus(Milne-Edwards, 1870):别名白头鼯鼠,赤白鼯鼠,英语名Red & white flying squirrel。体长50~60厘米,尾较体短,但超过40厘米,后足长约80毫米,体重2000克左右。头短圆,白色;耳背白灰色;眼大,眼圈赤栗色,瞳孔特别大,可以感受微弱光线。颏,喉上部、颈两侧、胸部,以及上臂皮翼前缘近肩部,皆为白色。体背面前部栗红色至浅栗色,带有光泽;背后部至尾基有大块浅色斑,毛浅黄或花白色;体腹面淡橙赤褐色;皮翼上面栗褐色,下面橙赤色。尾基部约l/4橙赤褐色,远端至尾尖变为深栗色;前后足均为赤色或黑褐色,足趾黑色。
颅骨坚实,几乎为本属种类最大者。吻短,眼眶甚大。上门齿较狭,其唇面无纵沟。颊齿构造相对简单。第一上前臼齿似小木栓,齿冠面积约为第二上前臼齿的1/6,后者齿冠式型与面积似第一、二上臼齿;第三上臼齿较小。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海拔1000~3000米山坡森林地带,主要是小杨、核桃、桦树等高大乔木的密林中。居枯树洞中或石灰岩隐蔽处,夜行性,白天用头枕着尾巴睡觉。好单独活动,在夜间一边滑翔,一边发出尖叫声,“吱”的一声,表示“平安无事”;“吱、吱”两声,是相互追逐或逃脱。若是“吱、吱、吱”三声,那是受到威胁的紧急信号;“兹吾”、“吾、吾”地叫,正是在张牙舞爪同敌害斗争。初春,雄性鼯鼠会发出“得-得-得-”般的叫声,是求偶信号。
以树木的果实、种子、嫩芽、嫩叶以及昆虫等为食。每次外出活动最远可达1千米外,但总是要返回洞巢后才排泄粪便。年产2胎,每胎2仔,寿命14年。
红白鼯鼠是我国常见种,分布于甘、陕至云、贵诸省区;国外见于缅甸、泰国和印度阿萨姆。共4个亚种,我国有3个:指名亚种产于四川及陕南,足赤色,体背面后部一片毛区带浅黄色,体腹面橙赤色。湖北亚种足黑色,体腹面鲜赤色,几乎无白毛。云南亚种足赤色,体背面后部一片毛色甚浅,体腹面白色毛较多。霜背大鼯鼠(含“云南鼯鼠”)
霜背大鼯鼠Petaurista philippensis Pallas,1766:《国“三有”动物名录》所称“灰背大鼯鼠”就是本种的别名,它还可称为灰白大鼯鼠、菲律宾鼯鼠、红色巨飞鼠、松猫等,英语名Anderson,s giant flying squirrel或Frost-backed giant flying squ.。体型大,体重1.5~2.5千克,体长41~51厘米;尾比体长,为54~66厘米。头、背部暗栗褐色,颈部及翼膜鲜栗褐色,整体因密布毛尖为白色和灰白色的被毛,似披上一层霜,但不形成大块纯白色或艳色毛斑;霜花尤以头部为重,一些地区的标本头部全变为白色。耳壳上部锈棕色或白色,与颈肩部明显有别。腹部棕黄色或淡橙褐色,足背黑色,尾栗褐色。
颅骨粗壮,吻短,脑颅及枕部低且宽,额骨中央凹陷,听泡较大。
栖息于气候热而湿润、浓郁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内。筑巢于高大的树冠中。夜行性,善攀爬和滑翔,多成对活动,以嫩叶、树皮、浆果、坚果及昆虫等为食。1年产1胎,每胎2~3仔,6~7月产仔。本种是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型大鼯鼠,中国为次要分布区,分布于云南(南部)、四川(西南部)、湖南(南部)、广西(西北部)及西藏等地。
《国“三有”动物名录》49#云南鼯鼠Petaurista? yunanensis,现被归作霜背大鼯鼠的亚种。体长50~61厘米,尾长57~61厘米,耳长约47毫米。体背面从鼻到尾基部为浓厚暗栗色,毛基灰色;从尾基部至颈项,分散有许多尖端黑色而下面是一圈狭窄白色的毛,使体背面显现无数的细小白色斑点。脸两侧以及眼和耳下方均呈黄灰色,杂以栗色;颏毛色暗淡;体腹面黄白色,有的在中线略带栗色;皮翼下面边缘亦带有较暗的栗色;耳毛稀疏,外侧前缘呈栗色,后缘黑色。皮翼前后缘、四足、踝和尾远端约1/2呈黑色而有光泽。脚掌外侧具长而密的刷状毛。颅骨大,其宽约为长的64.5%;鼻骨后端平直,为前颌骨后端所超出;腭骨后缘中间略为向后带出;听泡约为颅长的22.5%。这些体型、颅骨大小和毛色等特点,皆与棕鼯鼠有明显的差别。该亚种分布在云南西北部的维西和西南部近缅甸和老挝边界地区,缅甸和老挝可能也有分布。3个“特大种”的生存状况
绒鼯鼠分布区狭窄,数量甚少,全球科学界至今对此生物的认知只基于11具毛皮标本。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依2.3〈1994〉版本)评估就认定,由于林木砍伐和放牧等栖息地破坏,绒鼯鼠已成濒危物种。该鼯鼠在我国仅限于云、藏紧靠喜马拉雅山的局部山地,甚为罕见,生物学资料缺乏,国内两次(1998、2004)评估都未能涉及。
就3个特大种的分布地域讲,我国皆是其次要分布区。红白鼯鼠在我国分布范围稍广,霜背大鼯鼠则限于西南部,在云南南部较常见,2004《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红白鼯鼠和霜背大鼯鼠的生存状况尚属“无危”(LC)。2000年这3种都已列入《国“三有”动物名录》保护,但只有湖南、湖北和广西将红白鼯鼠列入省(区)级重点保护。如今,由于各地人口密度上升,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各种经济活动大幅度增强,许多“三有”动物受威胁程度加重。绒鼯鼠本就是濒危种,而红白鼯鼠和霜背大鼯鼠体型也大,既易遭其他动物攻击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也易受人注意以至非法捕猎;作为树栖动物,对森林栖息地依赖甚大。基于此情势,各相关省份应当提升对它们的保护级别,尤其是对栖息地的维护更必须大力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