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保护之鼠(十七)
具国际影响力的Wilson and Reeder《世界哺乳动物物种》(2005)新分类系统中,我国分布的鼹形鼠科竹鼠亚科为2属4种,我国汪松等《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郑智民(马勇)等《啮齿动物学》(2012)皆采此说,潘清华与王应祥等(2007)则将原中华竹鼠云南亚种订正为暗褐竹鼠Rhizomys ?vestitus,列为独立物种。为便于读者了解,今将该5种竹鼠的基本生物学资料一并列于表 竹-2。
竹鼠属 中华竹鼠
竹鼠属Rhizomys:本属体形较大,体长21~48厘米,尾长5~20厘米,体重1~4千克。主要分属特征是上门齿几乎垂直,齿端向后。其门齿宽大,橙色。下颌骨冠状突很高。下门齿齿根伸向后方,至下颌后端并在髁状突外侧形成1极高的拱形突起。乳头在胸部1、2对,腹部3对。中华竹鼠Rhizomys sinensis Gray,1831? ?别名普通竹鼠、灰竹鼠、竹? *、竹根鼠、竹根猪、竹狸、冬芒狸等,英文名Chinese Bamboo Rat。体肥而壮,头圆而大,成兽体长一般小于30厘米,大者不超过38厘米,重0.4~0.9千克。吻钝,颈短,眼小;耳壳圆短,隐于毛被内。尾短小,几乎全裸无毛。四肢短粗,具橄榄褐色强爪。体毛厚密柔软,呈淡灰褐色、粉红褐色或粉红灰色,毛基灰色,毛尖发亮;腹面毛色略浅、较稀疏。体色随年龄而由深变浅,幼体周身被毛皆为深灰黑色,比成体的深。
颅骨粗大,呈三角形。颧弧甚宽展,几乎呈等边三角形,颧宽约逾颅长的3/4,是竹鼠属颧宽指数最大者。吻也甚宽,约为颅长的1/4。颅高超过下颌骨高。上门齿深橙色、粗大、垂直,露于唇外。
通常栖息于山区竹林地带,也有生活在芒草丛及马尾松林内土质疏松的地方。营掘土-穴居生活,以四肢并借助牙齿挖洞,有较强的挖掘洞穴能力,听觉灵敏。洞道复杂,总长可达11~45米,取食道离地面一般20~30厘米,常有4~7个分支,各自到地面开口;平时以挖掘出的土丘封堵洞口,仅在求偶时暂时开放。洞系中有窝巢。适地下生活,昼伏夜出。喜食竹、冬芒草等禾本科植物的根、茎,也吃草叶、籽实。缺食时危害庄稼,吃甘蔗、玉米及瓜、薯类作物。
雄性成体一般比同龄雌性个大。每只母鼠每年可产仔3~4胎,每胎2~6只。多者可达8只以上。野生竹鼠7~8个月达性成熟,人工饲养竹鼠4~5个月性成熟。
本种主产我国,分布在华中、华南和西南等广大地区,北抵秦岭,东达闽浙,南过边境至缅甸北部。为林区竹林常见种。
一般认为中华竹鼠在我国有4个亚种:指名亚种R.s.sinensis Gray,1831—体长24~27厘米,尾长约7.5厘米,颅长约65毫米,毛淡灰褐色,两鼻骨后部宽度约等于左右任一边额骨和前颌骨之间骨缝的长度,分布于广东北部、广西中部、江西中南部。福建亚种(华东亚种)R.s.davidi Thomas,1911—身体大小和毛色似指名亚种,两鼻骨后部宽度为任一边颅骨和前颌骨之间骨缝长度的一半,分布于福建、浙南及贵州。四川亚种(华西亚种)R.s.vestitus Milne-Edwards,1871—身体较上述2亚种为大,体长33~38厘米,体毛呈粉红灰色.分布于四川、甘南和陕南直至关中个别靠秦岭的县,其中商洛地区(黄河以南,约北纬34o)可说是中华竹鼠最北的分布范围,也是竹鼠亚科的分布北限。云南亚种(滇缅亚种)R.s.wradi Thomas,1921—分布于云南哀牢山以西地区,并见于缅甸北部,身体大小似四川亚种,但毛色较为深暗,呈暗褐灰色。
姜凤梧等《中国药用动物志》(1983)及王应祥(2003)将上述云南亚种列作独立物种——暗褐竹鼠,分布区记为“云南西部和贵州东北部”或“云南西部(怒江以西、以东)”。但王应祥(2003)同时又称,中华竹鼠第4亚种为滇西亚种R.s.pediculus Wang,2002,分布于云南西(腾冲)、北(丽江)部。
附:暗褐竹鼠
暗褐竹鼠Rhizomys ?vestitus Milne-Edwards,1871?? 英文名Milne-Edwards’ Bamboo Rat。体形与中华竹鼠相同,但较大,体重1.3~1.9千克,体长34~39厘米。被毛厚密,柔软似绒,体色是亚洲竹鼠类群中最深暗的,上体暗烟褐色或褐灰色,毛基烟灰色,面颊较体背和体侧色更深,多黑褐色;下体较淡,毛稀而短,吻周及颏部白灰色,胸、腹浅褐色,多灰色色调。尾短,仅达体长的1/4,具稀毛而不裸露。
头骨粗壮,颅长75.6~83.1毫米,矢状嵴和人字嵴高而锋利为竹鼠属中最发达者,眶前孔较圆,颧弓粗壮并剧烈向外扩张,两侧缘前窄后宽不平行;枕部高而倾斜;上臼齿齿冠甚高。栖于海拔2000~2600米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竹林中,洞口多在竹丛根部附近,隐于草丛间。夜行性,晨昏活动频繁。以竹根、竹节和竹笋等为食。为林区竹林常见种。
早先,《中国药用动物志》(1983)及王应祥(2003)将暗褐竹鼠的学名记为Rhizomys wardi Thomas,1921。潘清华与王应祥等的《中国哺乳动物彩色图鉴》(2007),将其拉丁学名订正为R. vestitus Milne-Edwards,1871,称其是中国特有种,并将其分布区改为“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四川、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湖北、湖南、安徽等地”,说它在云南西部地区与中华竹鼠滇西亚种R.s.pediculus重叠分布而形态各异;在安徽,则暗褐竹鼠见于长江以北地区,而中华竹鼠分布在皖南。依此说,该书所附“中国哺乳动物分类名录”里,竹鼠属Rhizomys的物种数是4个,竹鼠亚科共5种。
银星竹鼠
银星竹鼠Rhizomys pruinosus Blyth,1851 又称花白竹鼠、粗毛竹鼠、银星冬芒狸,英文名Hoary Bamboo Rat。
体形似中华竹鼠而较大,成兽体长一般不超过40厘米,体重约0.7~1.5千克。体被密而长的绒毛,全身黑褐到灰褐色,吻部色稍淡;体背有白尖针毛外露,并带闪光,对光看如满天星,这是它与别种竹鼠形态上的基本区别。体腹面毛色较淡,无白色针毛。吻短、眼小,耳隐于毛内;尾几乎裸露,仅基部有一些稀疏短毛。前、后足背面毛短,足底裸露。乳头5对,胸2腹3,胸部第一对不发达。
颅骨宽短,宽几乎等于长的3/4,左右颧弓呈圆弧形。颅与下颌骨约等高。小肠短于大肠。
栖息于较低的山区林带,通常在竹林下或大片芒草丛下筑洞。洞系简单,只包括若干洞道、1个窝巢、1个避敌盲洞和1个便所;通常仅一洞口,也以土丘堵塞。除求偶交配时期外,通常每穴只住1鼠。主要夜间活动,到地面啮食竹和芒草等根茎或拖入洞內啃食。尤喜食竹笋,对竹林有危害。
银星竹鼠四季均能繁殖,但11、12月和3~7月间孕鼠较多,春季为高峰。妊娠期至少22天,每胎1~5仔。野生寿命约为4年。主要竹鼠的生存状况
2004年《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国内各种动物的濒危等级,中华竹鼠(含暗褐竹鼠)和银星竹鼠在当年的生存状况尚属“无危(LC)”级,这与两者分布较广、种群曾有一定基数而且繁殖力较强相关联。但是上世纪的滥捕滥杀,实际上已使这些原先的“竹林害鼠”数量剧减,在一些地方几近罕见;而本世纪以来,隨着其他珍贵毛皮兽被严禁捕猎,加之对竹鼠的肉用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的鼓吹,国际国内市场对这两种竹鼠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样的利益驱动下,虽然2000年国家已将国内分布的2属竹鼠统统列入《国“三有”动物名录》,偷捕暗流仍不时在涌动。一项新近调查显示:“中国现有的野生竹鼠数量较少,每平方公里仅3只左右。”所以,我们不可因十多年前的“无危”评估而麻痹,对野生竹鼠的“三有”级保护必须依法实施,行政部门对捕猎野生竹鼠应当认真控制,实行“狩猎证”制度和“猎捕量限额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