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年过耄耋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可上九天揽月”的梦想,在这一刻成为了现实。如谚语“喝水不忘挖井人”所言,当我们为探月工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欢呼雀跃时,不能忘了我们曾借力的“巨人的肩膀”。这位巨人,便是孙家栋。

  孙家栋,1929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将近92岁的他,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孙家栋从事航天事业60余载,为中国航天科技实现一次次飞跃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有一句名言: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他的一生,与中国航天多个第一紧密相连——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承担了包括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中巴资源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研制重任。在将“嫦娥奔月”这个古老而又浪漫的神话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炎黄子孙的拳拳之心。

  望月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探月热潮的兴起,我国于2004年启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作为中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担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他与栾恩杰、欧阳自远等专家一起提出2020年前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他还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确定了工程目标和总体方案,对各大系统的技术途径作出重要决策。

  2007年是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的关键一年。据老伴魏素萍回忆,搞“嫦娥一号”时,孙家栋经常半夜走到凉台上,仰头仔细看着月亮在天上慢慢移动,心里默默琢磨工程技术方案,“有时在窗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孙家栋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城市飞往另一个城市协调工作。有时候,他一周内要去多个城市。爱人魏素萍心疼地说:“总是这样天天跑,穿皮鞋太累,我每年光布鞋就要给他买好几双。”

  热泪

  2007年10月,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后,孙家栋从西昌发射场赶回北京。随后一个月里,他几乎每天早出晚归盯在北京航天城指挥控制中心。遇到嫦娥一号运行关键节点,干脆就熬夜值守,死盯飞行数据图。有人说,他的心被嫦娥一号拴住了,随着大屏幕上飞行轨迹移动而移动,随着数据的跳动而跳动。

  2007年11月7日,“嫦娥一号”成功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这一刻,北京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里,大家从座位上站起来,欢呼雀跃,拥抱握手;孙家栋却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偷偷擦眼泪。

  “‘嫦娥一号’成功了,我当时突然就想到旧社会洋车、洋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从科学技术发展来讲,在这么短的时间,我们国家能把‘嫦娥一号’送到月球上去,尽管是第一次,却这么精准,作为一个航天人,我当时心情比较激动,确实为我们国家有这么大的成就感到自豪。”回忆此情此景,孙家栋不禁感慨道。

  “孙家栋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孙家栋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2009年3月,在孙家栋80岁生日时,恩师钱学森专门致信祝贺。

  相拥

  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嫦娥四号进入距月面15公里的落月准备轨道。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内,随着现场工作人员一声令下,嫦娥四号探测器从距离月面15公里处开始实施动力下降,探测器的速度逐步从相对月球1.7公里每秒降为零,开启了全新的月球背面探索之旅,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首次月球背面与地球的中继通信。这一刻,举世瞩目。为了这一刻,孙家栋和中国探月工程团队整整奋斗了15年!

  在得知嫦娥四号如期落月背软着陆的喜讯后,年近九旬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豪情满怀地说:“这一刻,我们都是幸福的追梦人!”嫦娥在和月亮相拥的进程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国航天人在和拥抱梦想的长征中又竖起了一座丰碑!

  星光不负赶路人。2012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将第14808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孙家栋星。此后,当我们仰望星空,漫天闪耀的先驱者身影之中,也有了以他为名的耀眼星辰。据统计,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多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的就有30多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

  面对后来者,他谆谆叮咛,“现在八零后九零后的朋友们,遇到了中国当前最好的时机。希望你们,为我们国家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也终究能按照他,以及千千万万华夏先驱者的叮嘱,奋力前进,拥抱属于我们,属于时代的未来。

  参考资料:

  中国小康网《嫦娥四号为认识宇宙打下良好基础——专访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

  学习强国号 北京支部生活《孙家栋: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光明日报《孙家栋:星斗璀璨写传奇》

  光明日报《孙家栋的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