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形成
至今为止,“镜子测试”依然是检查婴儿自我概念出现的最好实验。大多数人总是首先想到自己,因此我们很难想象曾几何时,我们没有“我”
的概念。然而,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简单实验显示:直到2岁左右,我们还不能在镜子里认出自己。由于这个研究以及后来的一些延伸实验,有观点
认为直到2岁生日我们才会出现自我概念。
1972年,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 Beulah Amsterdam发表了一项实验报告,从此开启了随后几十年关于自我认识的研究。实验的过程很简单,首先悄悄地在6-24个月的婴儿鼻子上点一个小红点,然后把他们放在镜子前,孩子的妈妈指着镜子里的影像问孩子:“那是谁?”研究者们开始记录婴儿的反应。
Amsterdam测试了88个婴儿,最终只能得到16个孩子的可靠资料——婴儿终究是婴儿,而且很多孩子不想玩。从这16个婴儿身上,Amsterdam发现了三类反应:
6-12个月:那是别的孩子!婴儿的行为好像在镜子里的是另一个人——一个他们想友好相处的人。他们会做出接近的动作,比如微笑、发出声音
等。
13-24个月:退缩。婴儿看到自己在镜子里面的样子不再感到特别兴奋。有些看起来有些警惕,而另一些则会偶尔微笑一下并弄出些声音。对这种
行为的一种解释是婴儿这时的行为很自觉(感到自己存在,可能表现出自我概念),但是这也可能是面对其他孩子的反应。
20-24个月以后:那是我!大约从这个时候开始,婴儿开始能够通过指着自己鼻子上的红点,清楚地认出自己。这明确地表明他们认出镜子里的是
自己,而那个红点则是在自己的鼻子上。
虽然Amsterdam的结果是通过小样本得出的,但之后在更多的被试者身上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另外,在设置了控制组的实验中发现,这个年龄段的
孩子如果鼻子上没有红点就不会碰自己的鼻子。这说明摸鼻子并不是他们看到自己影像的自然反应。
当然这个实验简化了复杂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家就镜子实验到底揭示了什么提出很多问题。比如,有可能婴儿在2岁之前还不能很好地分辨面孔;
也有可能在更早的时候就产生自我概念。
另一种可能是,在两岁左右,婴儿产生了稳定的外表或视觉的自我概念,不过还没形成心理的自我概念。如果是这种情况,上面的实验能说明我
们在2岁左右了解了自己的模样,但可能要到更久以后才会形成自我概念。
这仅仅是两个常见的解释,你肯定能想出更多其他解释。这种多元可能性显示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大障碍:由于可在孩子身上实践的实验
有限,导致结论模棱两可。尽管解释不一,一直以来,镜子实验依然得到广泛应用,而其他实验几乎无人问津。
镜子实验之所以长盛不衰,其中一个原因是通过其他方面的了解,我们知道孩子的自我概念这时应该已经产生了。正是2到4岁这段时间,孩子们
开始迅速发展出很多社会性行为。简单的互动作用不大,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才是成功的社会关系的基础。如果婴儿没有一定的自我概念,他们大概
不可能和别人建立关系。
镜子实验也被用于测试动物的自我概念。实际上,在Amsterdam之前,这个实验最早被Gordon Gallup教授用于黑猩猩的研究。所有的大型类人猿
都“通过”了测试,其他还有海豚、鲸鱼和大象。在最近的一项实验中,一个8英尺高的镜子被摆放在纽约Bronx公园的大象笼里。研究者在大象的头
上画上记号,他们观察到大象去碰他们自己脑袋上的记号。
大象和其他能够通过这项实验的动物都拥有复杂的社会体系,这并不是巧合。基本的自我识别是与他人交流的关键;有了这个知识,婴儿们蹒跚
着进入了社会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