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已接近20 年了,它已经并且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当中越来越多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而在不知不觉间逐渐影响、改变着我们的社会。
确实,互联网不只是取代了我们生活中许多传统的东西,提供了查找知识、购买和信息交流的新渠道,也不只是为我们展开了巨大的数字图书馆、在线电影院和可供在线学习的许多名校的数字课件,互联网标志一个新时代来临。这个时代的特征不只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也不只是无所不在的,使我们既感到方便,又担心个人隐私泄露的、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同时也包含着精神和文化方面出现的某些崭新的现象。
互联网真的有精神吗?同历史上所有的科技创造一样,相关学科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工程实践,是产生新的突破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但是,对于互联网的发生,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互联网的先驱和奠基者们所坚守的精神和追求。
中国的互联网只是全球互联网的一部分,回顾我们的发展绝不可孤立来看。从利克里德"人机共生"方向的革命性地预见,提出建设链接全球的网络,通过高度发达的信息共享和人机合作,使人的智慧充分得到解放,到温顿 · 瑟夫(VintCerf)和罗伯特 · 卡恩
(Robert Khan) 发明TCP/IP 协议,使得任何人只要做好互联网协议和软件,并找一个允许接入的点就能进入互联网。全球互联网发展40 多年来,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推动知识共享、开放创新、超越包容。是许多这样的缔造者们所奠定的思想和气质,才成就了我们今天的互联网世界。
温顿 · 瑟夫作为TCP/IP 主要发明人,反复强调:"互联网是为了每一个人的。" 这句话说出来显得很轻松,但实现起来却是多么艰难。为达到这个髙尚的目的,像温顿 · 瑟夫这样的缔造者们经历了无法想象的努力,最终不仅留给世人伟大的互联网,而且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从1983 年1 月1 日网络协议成功转换到TCP/IP 以来,互联网就像一种生物,基本上以"有机生长"的方式迅速扩展、延伸全球,链接着25 亿网民。所到之处,互联网都显现出特殊的精神气质:以信息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开放网络、自由访问、信息的共享;自下而上、首创精神;网络中立;不断创新、永无止境。
为什么说互联网是一个时代?
最具有实质意义的是,互联网改变了和正在改变着人际关系。对于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而言,人际关系可以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伦理价值观的基本元素。在网络时代,技术发展巳经达到这样的髙度,以致于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改变人的利害观,从而使得人际关系开始出现新的因子,开始走向开放、协同、共赢、共享的社会。例如从开源操作系统到维基百科、维基音乐、维基图书、维基旅行等等,都属于史无前例的、提供全球任何人免费使用的、全球智慧的大规模开放合作。
技术进步和好的游戏规则甚至可以改变容易发生利益冲突的双方的思考方式,进入共赢关系。例如,淘宝网把互相戒备的买卖双方变成了利益一致、友好共赢的双方,因为在淘宝平台上,欺骗行为很容易被发现并受到惩罚,为了自身利益,卖家更愿意以守信和良好服务换取好评,从而提髙自身在网上的价值,买卖双方的利益在互联网环境中达到了髙度统一。
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思维方式、共享,不只是有利于他人,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价值。如果在各个社会领域中,这样的思考方式越来越普遍,游戏规则越来越有利于合作共赢,难道这不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种新时代的曙光吗?
当然,与历史上任何科技创新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一样,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在给人们带来自由、开放、快捷、交互、方便和成本低廉的信息交流的同时,也会带来网络安全、青少年保护、网络版权、个人隐私等等一系列问题。在网上,任何善与恶都可以得到放大,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舍弃它的借口,问题在于如何治理这个空间,如何规范来到这个自由空间的每一个人的行为,如何提髙每个人的自律精神和社会责任心。
在信息时代,我们的网络访问和信息知情权力应该不受侵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是积极运用网络,认真规范个人和企业的网络行为,发挥网络监督作用,以信息公平促整个社会的公平。
据有关部门2013 年5月份统计,我国在网络上看视频的用户将近4 个亿,互联网用户大概统计数是6个亿,也就是2/3的网民会在网上看视频。经过测算,一个人需要24年才能看完互联网上3分钟所传的视频。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已经有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除了我国庞大的用户基础,以百度、阿里、腾讯三巨头为首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在世界上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并开发出了令世界惊叹的产品,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崛起和发展。
这种发展,除了源于我们勤奋的中国互联网人才,也跟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密不可分。因为只有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才能让微信去抢运营商的饭碗,才能让互联网与"密不透风"的金融行业紧紧相连。
随着固网带宽的不断扩容,3G、4G 的持续发展,互联网与通信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个崭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随之出现。伴随它而来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
通过云计算,我们可以组成公共的平台,因此我们在家里看电视,看到一半出门了,可以转到手机上,中间可以实现无缝的衔接,并实现相同的互动。手机拿在手上,可以有多种的接口输入方式。还有基于语音的智能搜索,基于位置的搜索,个性化的搜索,同样一个问题,老人和小孩儿的视点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用手机把墙壁上卖房子的广告拍一下,一般人觉得这是垃圾广告,但是对一些人来讲是有用的广告,你一拍照,马上就会有人知道你是需要买房子的,就会把一些信息发送到你的手机上。
由此可见,我们现在可谓是离不开互联网了,并且似乎越来越依赖互联网。除了我们现在已经熟识的以上技术,物联网这个概念如今也慢慢地渗透入我们的生活了。
互联网是最适合做物联网的基础网络,物联网相当在互联网上面对特定任务来组织的专用网络。曾经有人说互联网不行了,现在是物联网,这是一个误解,没有互联网很难支撑物联网。当然了,物联网也不一定非在互联网上支撑,但是最常见的是互联网作为支撑。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互联网的业务或应用,是互联网应用的扩展。互联网是全球性的,物联网往往是行业性的或区域性的。
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很宽。可以应用到工业、农业、交通、物流、电网、建筑、环境监测、数字医疗、数字家居、安全监控等等。
比如智慧城市就是最近很热门的话题,它更强调的是城市的设施为政府、雇员和企业、市民服务,它要提出区域的创新体系,智慧体系,广泛利用城市的基础设施,更多地关注城市的人力资源、教育、社会有关资源和环境等。
实际上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个信息技术城市,更重要的是一个我们所说的城市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愿景。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数字城市、宽带数字是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希望城市是个创新城市,人文城市,平安城市,幸福城市,宜居城市,健康城市,绿色城市。
如果说政府仅仅是把城市搞成马路很宽了,这不是目的,目的是能不能宜居、宜业,如果一个PM2.5 很高的城市,那肯定不是智慧城市。
此外,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崛起与普及,我们已经离不开手机、电脑、智能电视等智能终端设备,日常生活基本上都可以数字化地表示。通过我们的行为等产生的那些大量、高速、复杂、变化不定的数据,再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实现信息的收集、存储、分配、管理和分析,而体量大、类型多和速度快是大数据的显著特征。
大数据是每时每刻都产生的,它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因此我们需要一边前进一边做分析,如果说过去的分析我们可以停下来做静止的,现在它是动态的,它没有停止的时候。
中国大数据当然是机会,中国人口是世界的首位,但是大数据只是日本的60%和北美的7%,而且存下来的数据很多没保护,我们每个部门的数据很难共享,导致数据不严谨,重复投资。另外我们缺乏可控的大数据分析,我们要保证大数据可以在保护隐私的情况下能够提供共享,而不是来封锁。我们大数据的人才资源稀缺,这种人才太少了。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等都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技术,逐渐地,通讯与计算机融合,智能终端与社交网络并发,内容与终端捆绑,制造与服务联姻,软件与硬件兼施,转型与并购俱进,通讯与媒体混搭,线上与线下联动,长线与短线换位,管道与平台并重,数据内容产业具有更高的市值,信息化发展促进业务的融合与渗透,颠覆性技术重构产业格局,互联网充满创新空间。
今天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正在受到互联网的冲击, 众多企业面临着互联网的挑战, 希望更好地理解互联网。于是, 互联网思维这个词不胫而走, 也越来越热, 但我很担心互联网思维最后变成了" 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其实,面对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都还是在它的海边玩耍的小孩子, 即使有互联网思维,那也是海边几个小浪花。
但作为在互联网里从业近二十年的创业者, 我认为传统企业必须要理解互联网经济的特征, 与传统经济不一样的地方, 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如果以传统经济思维进入到互联网里去竞争, 那无异于鲨鱼爬到陆地上去跟豹子搏斗,肯定是要输的。
其实, 在没有互联网之前没有用户这个概念,都叫客户至上,谁是客户?谁给我们钱谁就是客户,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传统的商业模式比较二元,我提供服务卖一个产品给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我的客户,这是二元关系。
在互联网上就多了一个关系, 就是用户, 这个用户可能用你的产品和服务, 但你未必从用户那里赚到钱。为什么讲用户至上? 在互联网里首先不是怎么把用户当成挣钱的对象, 而要考虑为不给我付钱的用户提供一些价值,让更多的用户认可我、变成我的用户。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万变不离其宗,就三种挣钱方式:一种是在互联网上卖东西;二是积累用户像搜索、门户那样做广告,就是广告模式;三是增值服务。
这三种模式一定涵盖所有有线互联网、无线互联网所有赚钱的模式。当然三种模式都有一个前提, 就是你要首先有海量用户基础, 没有海量用户基础, 这三个模式就建立不起来。
既然服务用户," 体验" 就成为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今天进入互联网时代, 消费者的权力大了很多, 消费者可以搜, 可以评, 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很多的东西。但是未来的趋势是, 消费者对一个产品用后的体验会起到主导作用, 就变成了消费者买了你的东西, 游戏才刚刚开始, 体验才刚刚开始, 体验是用户真实的感受, 是用传统营销没有办法完成的。
体验一定是消费者感同身受的东西, 体验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用户体验首先是用户可感知,其次体验一定是超预期, 比如今天给大家发瓶矿泉水, 大家渴了喝这个水, 这不叫体验。如果这里面放了茅台, 这就是超出了你的预期,这叫体验。
今天好的产品是适度的营销, 让用户认可你的卖点, 回家之后发现这个卖点与体验是相符的, 超出他的预期,只有超出他的预期,客户才会干两件事:第一他一定会对别人说, 就像海底捞一定是靠口碑;第二他才会对你形成一种超出生意的情感认同。
那么, 是不是做一个可口可乐的秘方才叫体验呢? 当然不是。用户从很微观的角度感受体验。比如你买电视, 用户真的是因为技术好才买吗? 也可能摇控器设置的漂亮, 也可能是售货员很漂亮, 因为各种原因可能就会买这个电视, 消费者是非常感性。未来的营销也是非常感性的, 你最后做点感性的事情, 才能让消费者去认同你。
此外, 互联网是可以建立免费的商业模式的。为什么在互联网上能够建立免费的商业模式, 在现实的世界当中免费的商业模式一般不存在? 免费往往是促销手段或者钓鱼手段, 我们在现实中都有戒备心理。互联网上不一样, 互联网为什么免费能够成为可能? 因为互联网是虚拟的东西, 用户越多, 每个人反弹边际成本越低。在现实当中我给大家送一瓶水, 哪怕是灌的自来水, 我送一个人, 还有物流成本, 所以我送的人越多我的成本一定是不断增加的, 我就不能够长期永远做下去, 它就不可能成为一种商业模式。
在互联网上你开发一个软件, 包括你做一个产品,开发一个A P P, 可能成本是一百万、一千万, 真正弄到1 亿人用,一个人的成本就很低了,每个人成本一旦很低,你用户足够多了,可以通过别的商业模式补贴这个事,这叫交叉补贴,你基本上可以算出来我这个钱是能够赚出来,所以免费成为互联网上非常有利的手段。
当年我们做免费的时候,坦率来讲还是要有一点自宫的勇气,因为这时候谁能够敢于手起刀落,越快越好。也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一定要自宫?我说反正有一天是要被别人割掉的,被自己割掉跟别人割掉的差别是刀在自己的手上。
我们当年做免费杀毒的时候,用户很多,当年有2 亿左右的收入, 我们当时不是想干掉瑞星、金山,是先干掉自己,我知道我这么一做得罪的是安全行业。但是当时我们真的不是先动人家的,是先干掉自己,所以我们内部投资人乱成一锅粥, 因为大家说好不容易混到两亿收入了,再咬咬牙就上市了,上市之后把股票卖了,你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你现在干免费杀毒,这不是引刀自宫吗?我说从趋势来看,安全一定是免费的, 如果像阿Q 一样等被别人革命, 不如我们先起来革命。
除了这些," 创新" 一直都是被肯定的一个行为, 互联网也一样, 我称它为" 微创新"。怎样找到微创新的点?假如你今天做了一件事,同行都说好, 这件事估计没有太大戏。你要是干了一件事同行都瞧不起你,说这事没戏,纯属小孩子玩闹,这事说不定就有戏。如果同行都特别的愤怒,觉得你大逆不道,都想把你给剁了,比如乐视推了一个电视,所有电视工业人都出来攻击乐视,你会觉得乐视有点戏。所以颠覆式创新有一个很简单的判定标准,被颠覆的人都是看不起、看不清、看不懂,最后看不见了。颠覆者本人要坚持不断持续地找这种微创新的点,然后持续改进,某一天,你可能就真的实现颠覆。
我大概是在1996 年左右开始接触互联网的,后来成为参与人民网建设的两个人之一。当时人们对互联网的了解还远远不像现在这么成熟。作为新兴事物,仅有少数群体能够接触到互联网。而且,那时互联网的功能和产品也很单一,查询信息、看看新闻、发封邮件,今天看来很简单的事在当时已经很不容易了。10 多年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大多还是依赖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
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生活、交往和思维的方式。通过搜索引擎,人们可以更加快速便捷地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足不出户,网络就可以满足人们对衣食住行的大部分需求。即使是看病就医,也可以在网上实现,现在还可以进行远程医疗救助等等,这些变化都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也是互联网这些年来给带给我的切身感受。
时至今年,互联网进入中国已经整整二十年了,它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站在一个信息传播工作者的角度讲,我认为互联网在信息领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人们已经习惯于借助网络获取信息,网络媒体也日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传播媒介。人民网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依托人民日报社国内外70 余个分社的采编力量,每天24 小时在第一时间向全球网民发布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可以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人民网自1997 年成立以来,在向市场化、全球化迈进的过程中,呈现出稳健发展的势头。目前,人民网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媒体的新闻来源,还有众多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认可的品牌栏目,人民网在信息传播领域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综合实力正在不断提升。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互联网所承载的信息是海量级的,庞杂的信息难以满足网民快速获取有效信息的诉求。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面前,最能考验我们媒体人。在信息传播领域,人民网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权威源自人民,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原则。我们一直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挥新闻喉舌作用,弘扬社会正能量;二是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尊重客观真实;三是深度挖掘,全面反映新闻背后的故事;四是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发展;五是强化互动,引导公众参与。
为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人民网也经历了很多次大的转变。有这样几个时间节点:1997 年1 月1 日,人民网正式上线。2010 年6 月20 日,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12年4 月27 日,人民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创造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两个第一:第一家在国内A 股上市的新闻网站,第一家在国内A 股整体上市的媒体企业。2014 年1 月16 日,人民网全球换标,对外正式发布了全新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我们必须承认, 新的技术可以改变传播形态,冲击现有的产业格局。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领域的迅速成长, 也促使着人们阅读方式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媒体带来了生存压力。但我并不完全认同"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构成了威胁"这样的表达, 因为从另一个角度讲, 网络媒体其实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 挑战和机遇总是同时存在的。
网络媒体在中国发展了十几年,它已经与传统媒体互动融合,成为信息领域一道新的风景。传统媒体的优质内容成为网络媒体的重要支撑,网络媒体则极大地延伸了传统媒体的传播链条,有效地提升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实现了共赢。
互联网在中国虽然已经发展了二十年,但迅速发展的背后也遗留了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在信息传播领域,互联网的信息安全体系还不稳健,信息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而互联网信息管理的配套措施不够完善,使得网上发声出现道德和法律的失范、失序。这些需要从法规、行为准则、硬件体系、互联网安全协议、互联网体系结构等方面不断完善。探索出一个既不抹杀互联网方便性,又能规范不安全隐患的方式,在方便性和安全之间做好平衡,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目前,互联网用户向移动互联网用户迁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力发展移动增值业务是传播媒体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进步升级,我觉得未来的互联网将是一张没有死角的大网,更加开放,通联一切。人们会越来越依赖网络,无论是使用产品还是服务都会更加简单便利、愈加人性化。
1994 年,中国加入Internet。现在,互联网已经把触角伸进我国各个领域。
互联网给我国带来了很多改变,正面积极的改变是互联网20 年发展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的开放、透明以及创新,让每个家庭都能充分享受网络的便利和快捷。互联网还能将社会各行业、市场以及大众紧密联系起来,总而言之,它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无微不至"的服务和平台。
现在,我们经常讲制造中国、创新中国,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一方面取决于本国的体制、机制,一方面取决于市场的投资和驱动。但关键的是它需要新的朝阳产业、新兴市场和新技术的自我规划和带动。而新兴的互联网恰恰发挥着这种作用,它给传统的经济体和社会体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使我们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更有效率、更便捷的同时,能够有更多的活力和技术创造力、创新力。所以说,互联网是中国创造、创新中国里非常重要的内涵、内在驱动力。
中国互联网在20 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国外的网络相比,我国在应用层发展的很好,比较接近用户需求。比如游戏、视频、社交,还包括一些电子信息、网络购物等。正是因为互联网自身以及其影响日渐强大,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也从以往的"自身维护"到现在的"不容忽视"。
20 年来,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而网络安全在摸索中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我认为,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安全问题永远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安全,没有高枕无忧的安全,更没有一劳永逸的安全。所以,我们要不断提升网络能力、信息能力,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这是解决互联网安全的根本。
自从加入互联网后,我们生存的网络安全时刻遭受着各种侵袭。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曾说过,当前我国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各种"黑色产业链"屡禁不止,因而需要进一步规范互联网发展,加强对互联网的治理以及对用户信息和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
除了计算机病毒之外,大规模断网事件,利用互联网去泄密、揭秘等网络安全问题也困扰着业界。值得强调的是,在联系如此紧密的互联网和社会之间,这些安全问题都是插曲而已,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人们对互联网的信任和使用。
目前,互联网不仅使用者众多,且可以进行的活动也足够丰富,那么互联网将面临比现实社会更严重的安全问题,未来我们要不断提升互联网安全。
首先是要促进互联网的根服务器实现全球共享、共治、共管。现在全球互联网的根服务器在美国,这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并面临被垄断的风险。今年2 月15 日,德国就向法国提议,由两国联手牵头,构建一个"欧洲互联网"体系。所谓"欧洲互联网"体系,其最核心的内容,是构建一个无需将个人数据(邮件、信息等)传递到美国的互联网体系,具体方法,是通过欧盟立法,促使欧洲网络服务商必须将数据存储和处理中心放在欧洲,而不能放在美国或亚洲。我建议,中国在这方面可以有所探索。
其次,中国本地安全能力需要提升,目前我们的安全防护技术比较原始,比较粗放。除了使用网络安全技术以及个人安装杀毒、防毒软件,完善互联网使用相关法律、规范互联网使用行为和提升网络道德意识也是提升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
最后,要加强中国本地的资本市场与互联网产业的结合。目前我国两者结合不够紧密,反而是外资在互联网产业领域里比较强势,甚至主导了互联网的发展。这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不是外资引入不恰当, 而是我们本土的机制、能力、见识等妨碍了我们本土资本与互联网产业结合,导致了对互联网产业的觉醒程度、把握程度不够。这使我国在互联网产业中的知识产权维护处于劣势,而全球网络安全市场却是非常重要的新兴市场。
据全球行业分析师公司分析,到2017 年全球网络安全市场的价值会攀升至800 亿美元。近年来,中国网络安全市场的规模也持续快速增长,2010 年达到111.74 亿元,2011 年增长至135.53亿元,2012 年市场规模超过166 亿元,连续三年的增长幅度都超过20%,相信未来这一市场仍可以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由此可见,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绝大多数人上网直面的问题,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我国网络安全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会完全不一样,这不是套话,而是切实的感受。
1993 年中国互联网起步之时,正好赶上我们上大学,有幸成了最早一批接触使用互联网用户。那时候的应用比较少,主要是收发邮件、登录教育网,特别是教育网,清华水木BBS 从1995 年起就有很大的影响力。
最初接触网络就患上了依赖症。我家在北京,每每周末回家就浑身难受,倍感失落,因为家里的网速太慢了,跟实验室没法儿比,BBS 上大量的信息也无法接触,现在才知道这种"病"原来就叫互联网综合症。
为了提高在家上网的体验,我去申请了一个9.6k 的"猫",这个速度可想而知,刷一个带图片的网页就需要很长时间,每次加载时,这只"发了疯"的"猫"就会发出各种奇怪的噪音,这种声音伴随着等待网页显示的心情,现在的小孩已经无法体会了。尽管是这样的上网体验,我们仍然乐此不疲。记得1995 年,清华校园里大家都在玩一款游戏叫"泥巴",这款游戏主要依靠文字进行,图形作为辅助,可以说是国内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多人交互网络游戏,在这个纯文字的多人世界里,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校园里,"泥
巴"打倒了许多清华学霸,他们甚至连考试期间都不复习了而我的室友最终不得不采取"自杀"的方式,亲手扼杀了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生命,以终止自己瘾头,足见这款游戏的
魅力之大。
后来专门研究社交网络,反过来思考这款游戏,才发觉从那时起,它就真正做到了线上线下社交的结合,它并不是一个纯虚拟世界,游戏中无论是"巫师"还是"杀客",这些在教育网上的用户,在线下是有真实联系的,他们会想尽办法获取他人的线下真实信息,以求得道具或者交流,产生一种更紧密的结合。虽然在当时这是一种自发行为,但却无意中满足了最近比较流行的O2O 模式,即online to offline,将线上的需求和联系延伸到线下。直到现在我都在思考,诸如腾讯这样的公司能做大做强,其厉害之处就在于总能察觉到最年轻的这一波群体在如何使用互联网,并把这个潜力发挥到极致。
移动社交网络不仅仅是社交网络应用在移动终端上运行这么简单。移动终端虽然没有像传统PC 一样大的屏幕,却有着更多的情境感知能力。移动情境感知特征不仅包括时间、地点、用户操作等基本信息,还包括各种丰富的传感器信息,如基站、蓝牙、麦克风、3D 加速传感器等。通过综合分析这些特征,可以尽可能真实地还原移动用户的行为模式和实时场景,比如速度、环境等细节,甚至可借此分析、预测其行为目标,从而为社交关系的确立和维护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依据。移动社交网络应用要想获得成功,需要更深刻地利用移动终端的特性,将更多的物理世界中的属性与虚拟世界的属性相关联,才能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这又让我想到了95 年风靡全球的"泥巴"游戏。用户将进行网络社交活动的媒介,更多地从传统的 PC 网页转移到了移动 APP 上。这个看似简单的转移,却包含了不小的意义,即从社交网络服务形成初期,人们逐渐将线下生活的更完整的信息流转移到线上进行低成本管理,从而发展为成规模的虚拟社交,到现在通过移动终端更紧密地结合了现实生活的各种元素,形成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更深层的交织。
社交网络服务所强调的这种黏性其实也给新的社交服务设置了门槛,原因就是从一个现有社交网络到一个新的社交网络的迁移成本太高。除去已经做大做强的社交服务,抛开政策的影响,新兴的社交服务大多采用了与现有社交网络平台合作的姿态,同时强调与现有服务特征的差异化以求得生存。这样的例子很明显,微信的发展,就是得益于腾迅庞大的用户群体。微信通过手机电话簿进行朋友推荐的方式进行病毒式营销,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其发展壮大的步伐。从这里能深刻感受到,一个看似简单的用户体验设计的改进,可以对一个社交类产品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回过头来看,社交行为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占据了相当长的篇幅,但社交网络服务的兴盛和发展,也就是最近这一二十年的事情。从E-mail 的群发,到BBS 的热烈讨论,再到IM 的即时响应和Blog的自我体现与群体意识。接下来的事情更是目不暇接,网络社交衍生出了社交网络,从Facebook、Twitter、YouTube、FourSquare,到人人、微博、优酷、街旁,从以前的短信拜年,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微信祝福,这其中还包括不计其数的社交媒体的先驱乃至先烈们。
如今,社交网络正在经历一个由娱乐化向工具化的过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这样一个趋势,从而着手利用社交网络和社区的作用来带动业务的增长。
全球最具权威的IT 咨询公司Gartner 预测,到2016 年,将会有一半的大型公司或组织拥有企业内部的多个社交网络,而且这些社交网络中的 30% 将会被视为同今天的电子邮件和电话一样重要。社交属性的工具化趋势,将使组织内的联络渠道更加通畅和高效,并且有效地把各种事件和活动进行整合。通过大量的协作,以及各种社区内部和外部的协同创新及集体智慧,企业社交网络对整个业务的影响将积极而深远。而对于更一般化的社交网络,特别是移动社交网络,垂直化也将成为一种选择。人们将会更有针对性地参与不同类型的社交活动,通过线上与线下信息的聚合,实现实体功能与社交体验更完美的结合。
面向4G,是电信业的时代,还是互联网的时代,是互联网借助4G 实现腾飞,还是电信找到新的机会?互联网是理念渗透到电信领域,还是电信重新找到新的价值体系?
有人说,互联网会让电信业死亡。
有人说,没有电信,互联网早就死亡。
2004 年,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两大国有固话运营商的营收加起来高达2500 亿,其中由传统电信网实现的语音通信收入占据大半。但是,这部分营收遭到即将迅速萎缩的威胁。采用IP 协议的互联网通信,要比采用电路交换技术的传统电信网具有大得多的流量和低得多的成本。随着互联网宽带的普及,正在对传统通信产生革命性的颠覆。随之而来的是IP 电话的飞速发展,甚至将会成为主流通信方式。
当然,这里的IP 电话还不完全体现互联网通信。它是指电话机之间的通话,语音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经过了一段互联网再加上一段电信网。单独享用电信网的网通和电信对这种业务依然享有近乎垄断的权力,用到电信网的一部分,结算价依然比较高。而在纯粹互联网之内的语音通——PC to PC模式,由于目前并未大规模商用,政府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但按照QQ、Skype 等即时通讯软件用户的使用习惯,它们占到固定和移动电话每月通话量一个不小的比重。PC to PC 业务还未被广泛应用来自一个阻碍,即PC toPhone 或者Phone to PC 这种真正把互联网和传统电信网对接起来的业务模式至今仍然被政策限制。因为不能与大范围的Phone 对接,互联网通信只限于小范围的PC 内部。所以PC与Phone 对接被看作是对两网合一具有决定性、并同时对传统电信运营商冲击最大的一步。
在没有如此限制的美国,2001 到2004 年三年的长途电话年收入下降了1/3,这意味着350 亿美元。在2004 年以前的四年中,电信类股票的市值消失了1.7 万亿美元,债券投资者也损失了1030 亿美元。
与此相对应的,是互联网通信的急速蔓延。但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3G、4G 的出现,传统通信业大有"复苏"的迹象。尽管它们的利润被越压越小,增值业务越来越少,但它们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5 年前,还在担忧IP电话冲击的时候,微信等应用的出现,将电信商搞得狼狈不堪。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互联网的渗入已经让电信网和互联网紧紧联系在一起,分不清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这一名词出现,将两者合二为一。
但是,基于手机的移动网络,我是不愿意称其为移动互联网的,我更愿意叫移动信息网。即使叫做移动互联网,它也并不是传统互联网的延伸和补充。
记得在北大开的移动互联网大会,有一个论坛我作主持,是讨论手机媒体的,对于手机媒体,我会有一个全面的研究,这里不多说了,后面的一场讨论,我听了听,觉得有些话想多说几句。那场讨论的嘉宾应该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的实践者,新浪、搜狐、腾讯无线部门的领导和空中网、 3G 门户的领导。观点互有碰撞,不过有一点好象观点基本一致,就是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大家好象都点头称是,主持人也再次肯定这个观点。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对于这样的一个观点,我却有全然不同的看法。
互联网是和传统的电信完全独立的,是一个没有加载管理系统的对等网。建立在移动通信基础上的移动互联网却是和传统电信充分融合的,拥有管理系统和计费体系的一个层级管理网,它的网络结构和互联网完全不同。
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和互联网的终端是完全不同,互联网是PC,移动互联网除用数据卡上网,仍然延续了互联网。用手机上网,它的用户感觉、用途与互联网完全不同。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的用户体验非常不同。互联网最基本的使用是访问互联网站,采用的基本是HTML 形式,移动互联网使用的技术和用户的体验不同于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具有互联网很难具有的特性:即时性、强制性、用户指向性,它的定位、身份识别、电子支付功能又使其更加强大,可以开发出更多有特色的业务。
移动互联网的用户群远远超过互联网的用户群,中国发布的互联网的用户群1.62 亿,其中还有4400 万移动互联网用户,而手机用户已经5.3 亿,手机上网人数随着3G 的到来会出现爆炸性的增长,因为终端、使用习惯、操控能力多方面的限制,互联网的用户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移动互联网的增长速度。
我觉得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电影和电视是有许多传承的关系,最早的电视人有了电影的底子,可以做得更好,但是电视绝不是电影的延伸和有益的补充,用搞电影的方式去理解电视,电视是做不好的,搞电视的人就是搞电视的,它要按电视的精神实质去做电视。
我说移动互联网不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无意较一个说法的真,较这个真有什么意思?我和我的同事自己是要去做移动互联网的,我们要做这些,就要从一个新的体系去理解移动互联网,而不是带着大量的旧的互联网的痕迹去看移动互联网,不是自己未来的产品本能的、不由自主地搬互联网的一套,是要深入研究移动互联网的特性,研究其终端、技术、用户感觉、用户需求,开发出全新的、适合互联网需要的技术和产品。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警惕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补充的说法,要跳出互联网的圈子看移动互联网,这样才能看清楚,才能充分把移动互联网的特性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