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西汉薄太后与熊猫的故事

  

  熊猫当宠物,并非当代人之天性。翻开史记,可上溯至西汉年间。故事的源头,还得从发现汉南陵说起。

  1975年6月上旬,陕西省西安市郊的白麓塬上传来了一则消息:当地农民在白麓塬(当地称狄寨塬)上修蓄水池时,在汉南陵附近发现长方形小坑数座,坑里有陶俑及动物骨骼出土。在这些遗存里,最令人关注的是一具完好的熊猫颅骨。后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考证,这具颅骨出自距今2100多年前的“汉南陵”,即西汉薄太后的墓地。

  皇家园林的名著《上林赋》中也提及园中有貘,即熊猫。看来,办丧事的人深知薄太后与熊猫有感情,才会让其陪葬。那么,薄太后为何爱宠物,汉史里有这样一段记述:

  薄太后原名薄姬,是汉高祖刘邦一位妃子。她为汉高祖生下一子,名刘恒。汉高祖驾崩,吕后独揽大权。从此,薄姬遭受虐待。吕后让她去山西刘恒的封地生活,到了那里,她便沉醉于山林美景,与牛羊亲近,过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吕后死后,群臣一致拥载刘恒当皇帝。这样,薄姬就变成了薄太后。如此看来,薄太后的随葬品里有熊猫等动物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她生前喜爱动物。

  经测量:陪葬品里的熊猫颅骨全长312毫米,颅骨基底长254毫米,颅骨高159毫米,两眶间距50毫米,颅骨宽210毫米。此测量数据与20万年前的化石熊猫颅骨相比约小1/8,与现生熊猫者接近。该标本骨质表面白色,没有石化。颅骨骨缝愈合,牙齿有损耗,看得出是个成年熊猫。从时间上说,西汉至今2100多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一般是形不成化石的。然而,令人感兴趣的是:这具熊猫颅骨为何保存在薄太后的从葬坑里?

  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2100多年前西安地区是否生存过熊猫;二是薄太后从葬坑里的熊猫是否为薄太后之宠物。

  资料考证,我国5000年来的气候曾有过多次波动,出现过冷期和暖期。到了秦汉时期,正值气候温暖,关中雨量充沛,番溪(今宝鸡市东南)附近“幽篁邃密,林陈秀阻”,是个竹深林密的风景佳地,早为诗人所赞颂,而“户杜竹林”,更是闻名远近的美称。至此,考古学家认为,薄太后从葬坑里的熊猫绝不是临葬时从外地捉来的,而是当地即有该种动物存在之明证。

  笔者同意这种分析,当时秦岭以北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完全适于熊猫的生存。目前,在秦岭长青山一带不是还有熊猫在活动吗!何况当时的温暖气候,熊猫的活动半径稍扩大一点,就可以越过秦岭抵达西安市郊或更远的地方。

  至于薄太后是否把熊猫当宠物,而今是无法拜访薄太后了。但从薄太后生前沉醉于山林美景与牛羊亲近,过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来看,当她第一眼看见一个头短、面宽,黑色的眼圈和黑色的耳朵衬托在一脸白毛之中,姿容潇洒,很像天生的卡通里的动物时,难道她以冷眼相待不成!当然不会的。在薄太后丛葬墓里。除了熊猫,还有猫、狗等,古人、今人都很喜爱这些哺乳动物,视其为宠物。

  笔者感觉,当薄太后看到熊猫的形象时,其感情并不比当年一位美国探险家露丝女士在四川西康见到熊猫“书林”时的神态差。

  露丝女士是这样描述她见到熊猫“书林”时的景像:1928年,当我在四川西康抱着一只熊猫幼仔时,心情十分激动,放在怀里热乎乎的。它不停地用鼻子磨蹭着我的衣服,本能的寻找着我的乳房,看样子,出生不久,体重还不到4磅。随即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书林”。

  露丝对熊猫“书林”的宠爱,表达了全人类对熊猫的宠爱。

  读了人与熊猫同行的考古片断,唤起了我们对熊猫未来的思考。熊猫是一种濒危动物,它还能与我们同行多久?这个问题,笔者早有同感。如上所述,从始熊猫到现生熊猫,它们的繁衍是一脉相承的,其间既没有断档,也未出现异常。从微观上看,骨质结构,牙体结构,骨小梁等也都顺其自然地发展着。

  最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等在熊猫粪便中提取DNA证实,野生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在濒危食肉动物中居于中上等水平,是一个保持较髙遗传多样性的健康种群,具有复壮乃至长期续存的演化潜力。这表明熊猫具有比人们预想的还要好的生存能力。

  笔者赞同魏辅文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但是,要使—个物种从濒危名单里“脱险”,必须保证其种群的整体性、稳定性和物种内在的遗传多样性,三者缺一不可。

  这样,现生熊猫就仍有活力与人类继续同行!除非人们剥夺了它们栖息的家园。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