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紧研发陪护机器人辅助老年人生活
新华社哈尔滨4月24日电(记者曹霁阳)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里,一部看上去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会出现的机器人正在“练习”识别茶杯和药瓶,时而还会“唱”上一首歌。相关科研人员说,这种陪护机器人主要用于辅助老年人生活,争取两三年后实现小批量生产。
这是人们印象中机器人的样子:1.6米的个头儿,圆圆的头上有一双会“眨”的大眼睛,一身银白色“外衣”透出十足的现代感,走起路来既平稳又顺畅,还能用灵活的双臂完成很多动作。
这项名为“助老助残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的项目于2006年被列入高新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并于2007年启动。
这个项目的设立有着紧迫的现实背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超过60岁的老人达到1.49亿人,占总人口的11%。
然而在我国,老人的养老护理成为棘手的问题。民政部官员表示,我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人员。
在这样的形势下,陪护机器人应运而生。主持上述项目的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研究员李瑞峰说,我国研发的陪护机器人具有服务、安全监护、人机交互以及多媒体娱乐四大功能。
他解释说,如果家中老人患病卧床,陪护机器人可以帮忙取药、端水,还可以到冰箱里取食物用微波炉加热。如果家里来了客人,陪护机器人会去开门。很多儿女不放心老人独自在家,时常担心燃气、水电存在隐患,甚至是小偷的非法入侵,这时,陪护机器人通过传感器、监控系统判别异常状况,通过短信或网络给主人提醒,儿女还可通过视觉系统看到老人在家中的情况。
陪护机器人还可以作为一个终端,与小区安全、医疗网络建立交互平台;老人感到孤独时,陪护机器人能“讲故事”“唱歌”“陪他们下棋”。
李瑞峰透露,课题组正在为2009年底攻克我国陪护机器人的关键技术而努力。
他举例说,对人类来说,看到一件物品走过去拿起来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对机器人来说,做出这些连续性动作是极其复杂的过程,首先要“看”得精确,然后控制手臂准确到达目标位置,抓住,再通过判断距离进行移动,准确送到预定位置。这中间涉及移动导航技术、视觉对目标物的识别探测技术、作业臂的运动控制技术等国际性难点问题。
李瑞峰说:“目前世界各国的陪护机器人研究都处于实验室阶段,没有实现产业化,我国的相关研究也处在同一水平。”
据了解,我国陪护机器人研发成功后,将针对部分器件的可靠性进行完善,以降低成本。科研人员表示,争取在两三年以后逐渐实现小批量生产,走入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