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地震研究看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地震研究历史悠久,我国古代就有过辉煌的成果,代表的如张衡的地动仪。解放以后,关于地震规律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我国大规模的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始于l966年邢台地震。经过多年不懈探索,坚持“边观测、边研究、边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长、中、短、临渐进式地震预报科学思路,发展了多学科综合预报方法。
l975年海城地震的预报,是人类第一次对大地震的成功预报,不仅取得了巨大的减灾效益,更增强了人类攻克地震预报难关、战胜地震自然灾害的信心。此后,我们又先后实现了20多次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为当地政府的震前准备、震后应急救援以及稳定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自1982年以来,地震科技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达60余项。一些研究成果先后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重要科技刊物上发表,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今天,我们依然应该时时追溯中国地震预测研究的“邢台时代”,尽管按照现在科学发展的水平,那是一个科学性、严谨性不够的年代。但是,在邢台地震现场,无论是大科学家李四光,还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都信奉实践出真知,愿意以谦虚的心态把地震视为未知问题来对待,而且在震区不遗余力地开展实验观测,寻求对地震现象的科学把握。这样的实验精神应该让今天奢谈主义者引以为鉴。更为难得的是,时任地质部部长的李四光亲自参与设计地应力观测仪器、为观测台站选址、指导观测、分析研究观测数据,贯穿地震预测研究的全过程。虽然邢台地震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但科学实验精神依然需要进一步发扬,这样优良的作风需要进一步坚持,结合今日先进的仪器、观测、分析预测技术,定能使地震防治工作更上一层楼。
我国大规模的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始于l966年邢台地震。经过多年不懈探索,坚持“边观测、边研究、边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长、中、短、临渐进式地震预报科学思路,发展了多学科综合预报方法。
l975年海城地震的预报,是人类第一次对大地震的成功预报,不仅取得了巨大的减灾效益,更增强了人类攻克地震预报难关、战胜地震自然灾害的信心。此后,我们又先后实现了20多次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为当地政府的震前准备、震后应急救援以及稳定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自1982年以来,地震科技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达60余项。一些研究成果先后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重要科技刊物上发表,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今天,我们依然应该时时追溯中国地震预测研究的“邢台时代”,尽管按照现在科学发展的水平,那是一个科学性、严谨性不够的年代。但是,在邢台地震现场,无论是大科学家李四光,还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都信奉实践出真知,愿意以谦虚的心态把地震视为未知问题来对待,而且在震区不遗余力地开展实验观测,寻求对地震现象的科学把握。这样的实验精神应该让今天奢谈主义者引以为鉴。更为难得的是,时任地质部部长的李四光亲自参与设计地应力观测仪器、为观测台站选址、指导观测、分析研究观测数据,贯穿地震预测研究的全过程。虽然邢台地震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但科学实验精神依然需要进一步发扬,这样优良的作风需要进一步坚持,结合今日先进的仪器、观测、分析预测技术,定能使地震防治工作更上一层楼。
共有 人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