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内外经验,如何更有效地防灾减灾和更合理地灾后重建?
地震有很多种类型,在历史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都发生过地震,如何采用类比的方法,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进行有效的防灾减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有考察过台湾9.21地震的地质科学家惊呼,这个大地震与1999年9月21日发生的我国台湾集集大地震十分相似。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台湾中部地区南投县集集附近发生7.3级内陆浅源地震。此后10天的时间,发生了 1万次余震,其中仅1个星期的时间,规模超过6级的余震就有8次。集集大地震波及5个县市,造成2347人死亡,3.8万户房屋倒塌或受损,10多万人无家可归,部分地区铁路、公路、航运、通信、电力中断和受阻,多处水库和大坝断裂,台北股市和汇市停市,许多学校和单位停课和停止上班。此次地震由于震源浅,台湾全岛有感,福建、广东、浙江和江西部分地区有不同程度的震感。集集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延续至今。近10年来,这场地震一直是台湾公众记忆中的噩梦,也是台湾备受瞩目的重大社会议题之一。
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了几次抗震救灾协商会。会上,汶川大地震与集集大地震的对比研究受到了大家的高度重视。
集集大地震后,台湾地质科学家当时就发出感慨:虽然活动断层的调查或研究在台湾一向备受重视,但万万没想到,这些断层真的会动起来。台湾地震本来就多,但过去,很难将地震活动与断层连结起来,大家也就不清楚对活动断层应该重视到何种程度。这次大地震告诉我们,活动断层与地震确实有关,大地虽然无常,但人类利用智能与科技,仍能尝试了解自然,取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办法,就活动断层而言,就是将空间让出来,还地于天。
根据台湾”9·21震灾重建基金会”执行长、台湾大学生物产业机电工程系教授谢志诚的介绍,9·21地震发生后,台湾首先在法制规定上下了很大功夫,用法律规范灾后重建工作涉及的各种问题。其次,在工程建筑上加大规划的工作力度,震后重建的资金投入以住宅为主,住宅重建约占65%,生活重建约占16%,其他费用约占19%。由于学校震损的画面透过媒体不断传播,导致各界对于“建筑质量”的质疑。震后,台湾专家学者就“台湾地区震区划分调整”、“提升震区水平加速度系数”、“研订学校建筑规划设计规范”与“修订建筑物耐震设计规范”等,于2000年12月底前提出应对措施,成为尔后相关法律修正、建筑设计与建筑执照审查的依据。新的规范提高建筑结构耐震安全性,也相对地提高了建筑成本。1999年11月9日,震后第3个月,台湾就公布“灾后重建计划工作纲领”,宣示整体重建计划内容,其中包括“产业重建计划”。当时,由于全球性经济景气欠佳,针对灾区的产业重建计划并不如预期中顺利。从2003年起,陆续办理了“重建区振兴计划”及“重建小区产业活力再现”等15项计划,增加区内就业机会,安顿灾民生活。在工商业方面,协助受灾企业由办优惠贷款,办理重建区企业优惠贷款信用保证,协助受灾企业解决担保品信用不足等问题。在职业训练与就业服务方面,开办小区职训教室,推介灾区民众应征重建工作。
灾后重建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是我国台湾集集大地震,美国、日本在这方面都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1994年1月17日美国加州洛杉矶附近的北岭地区发生6.7级地震。在这次地震的重建中,联邦及加州政府除了在提供资金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外,还强调了道路、桥梁及其他建筑物的防震功能,根据地震后进行的广泛调查,对已有建筑防震条例作出了必要修汀。
1995年日本发生阪神大地震,神户当地政府制定了灾区群众住房、产业、公路、铁路和港湾等基础建设“紧急复兴3年计划”。在重新规划时,强调“生态先行”,提出“战略性的环境总体评估”。这一评估和地质勘探一起启动,并在整个重建过程中始终贯彻。例如,路让河,而不是河让路,不会为了修路而去改河道;不宜盖楼的地方,就空出来种树或者建花园;海边的建筑物一般都会留出风口,让海风可以吹进城里,使城市不会太闷热,海边还会建设富有自然气息的公共休闲场地。除了将公共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和住宅优先建设好之外,商业、工厂等选址一定要细致地通盘考虑。农民原有的宅基地尽量保留住,也强调注意城市原有文化的延续。
对比的目的,是能有所借鉴,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归根结底,要增强的,不仅是我们抗震救灾的能力,还有我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中国有句古语,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必须从灾难中学习防灾救灾,这个学习,是非常有效的。如果我们能从32年前发生在自己国土上的唐山大地震、从13年前发生在近邻日本的阪神大地震、从与汶川大地震发震原理最接近的9年前的我国台湾集集大地震中学到经验,那我们的弯路就会少得多,我们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台湾中部地区南投县集集附近发生7.3级内陆浅源地震。此后10天的时间,发生了 1万次余震,其中仅1个星期的时间,规模超过6级的余震就有8次。集集大地震波及5个县市,造成2347人死亡,3.8万户房屋倒塌或受损,10多万人无家可归,部分地区铁路、公路、航运、通信、电力中断和受阻,多处水库和大坝断裂,台北股市和汇市停市,许多学校和单位停课和停止上班。此次地震由于震源浅,台湾全岛有感,福建、广东、浙江和江西部分地区有不同程度的震感。集集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延续至今。近10年来,这场地震一直是台湾公众记忆中的噩梦,也是台湾备受瞩目的重大社会议题之一。
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了几次抗震救灾协商会。会上,汶川大地震与集集大地震的对比研究受到了大家的高度重视。
集集大地震后,台湾地质科学家当时就发出感慨:虽然活动断层的调查或研究在台湾一向备受重视,但万万没想到,这些断层真的会动起来。台湾地震本来就多,但过去,很难将地震活动与断层连结起来,大家也就不清楚对活动断层应该重视到何种程度。这次大地震告诉我们,活动断层与地震确实有关,大地虽然无常,但人类利用智能与科技,仍能尝试了解自然,取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办法,就活动断层而言,就是将空间让出来,还地于天。
根据台湾”9·21震灾重建基金会”执行长、台湾大学生物产业机电工程系教授谢志诚的介绍,9·21地震发生后,台湾首先在法制规定上下了很大功夫,用法律规范灾后重建工作涉及的各种问题。其次,在工程建筑上加大规划的工作力度,震后重建的资金投入以住宅为主,住宅重建约占65%,生活重建约占16%,其他费用约占19%。由于学校震损的画面透过媒体不断传播,导致各界对于“建筑质量”的质疑。震后,台湾专家学者就“台湾地区震区划分调整”、“提升震区水平加速度系数”、“研订学校建筑规划设计规范”与“修订建筑物耐震设计规范”等,于2000年12月底前提出应对措施,成为尔后相关法律修正、建筑设计与建筑执照审查的依据。新的规范提高建筑结构耐震安全性,也相对地提高了建筑成本。1999年11月9日,震后第3个月,台湾就公布“灾后重建计划工作纲领”,宣示整体重建计划内容,其中包括“产业重建计划”。当时,由于全球性经济景气欠佳,针对灾区的产业重建计划并不如预期中顺利。从2003年起,陆续办理了“重建区振兴计划”及“重建小区产业活力再现”等15项计划,增加区内就业机会,安顿灾民生活。在工商业方面,协助受灾企业由办优惠贷款,办理重建区企业优惠贷款信用保证,协助受灾企业解决担保品信用不足等问题。在职业训练与就业服务方面,开办小区职训教室,推介灾区民众应征重建工作。
灾后重建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是我国台湾集集大地震,美国、日本在这方面都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1994年1月17日美国加州洛杉矶附近的北岭地区发生6.7级地震。在这次地震的重建中,联邦及加州政府除了在提供资金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外,还强调了道路、桥梁及其他建筑物的防震功能,根据地震后进行的广泛调查,对已有建筑防震条例作出了必要修汀。
1995年日本发生阪神大地震,神户当地政府制定了灾区群众住房、产业、公路、铁路和港湾等基础建设“紧急复兴3年计划”。在重新规划时,强调“生态先行”,提出“战略性的环境总体评估”。这一评估和地质勘探一起启动,并在整个重建过程中始终贯彻。例如,路让河,而不是河让路,不会为了修路而去改河道;不宜盖楼的地方,就空出来种树或者建花园;海边的建筑物一般都会留出风口,让海风可以吹进城里,使城市不会太闷热,海边还会建设富有自然气息的公共休闲场地。除了将公共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和住宅优先建设好之外,商业、工厂等选址一定要细致地通盘考虑。农民原有的宅基地尽量保留住,也强调注意城市原有文化的延续。
对比的目的,是能有所借鉴,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归根结底,要增强的,不仅是我们抗震救灾的能力,还有我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中国有句古语,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必须从灾难中学习防灾救灾,这个学习,是非常有效的。如果我们能从32年前发生在自己国土上的唐山大地震、从13年前发生在近邻日本的阪神大地震、从与汶川大地震发震原理最接近的9年前的我国台湾集集大地震中学到经验,那我们的弯路就会少得多,我们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共有 人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