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1997年全球干旱区域模拟图,下图是2009年的模拟结果。颜色越红,代表干旱程度越重。
中国西北的治沙路,不仅仅是植树
1955年,为了确保包兰铁路沙漠段的畅通无阻,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正式建站,打响了防沙治沙的第一枪。
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在中科院副院长、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竺可桢先生的倡导下,中科院在西北地区设置了6个治沙综合试验站和20个治沙中心。
1977年,第一批治沙民兵赶赴西北大漠,标志着荒漠化治理的正式展开。
在治沙初期,由于治沙方式不当,使得结果并不理想,甚至曾出现过“沙进人退”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大面积、高密度地种植不适应当地环境的大型乔木所致。
在不断的努力探索后,一系列政令法规于1984年后相继颁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中国已掌握了较为完善的治理方法。
2002年中国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中明确指出,治沙要 “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综合治理”。毋庸置疑,乔木等大型树种对水资源的消耗是必然的。所以有了人工混交林技术,有了藻—草—灌(—乔)技术。《退耕还林条例》中“因地制宜”这一词就已充分说明,治沙并不是一味地植树造林。
以藻—草—灌技术为例,生命力强悍的藻类可以加速土壤结皮,为草本植物提供稳定的土地。草本植物依赖于浅层水源且有着很强的固沙能力。但只种草也不行,因为一旦浅层水源消失就意味着草的枯死和沙化的继续,这时就需要灌木的保护。虽然灌木对深层地下水存在较大威胁,但适当地种植却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且一旦形成绿洲,这一地区的水汽循环也会被加强。
如何在植物的耗水量、蒸腾量、沙漠地区的降雨量等等一些列参数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则是治沙人的重要课题。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经典治沙技术——草方格,其实源于一次偶然
1957年,包兰铁路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职工偶然在沙地上用麦草扎出了“人定胜天”、“中卫固沙林场”等字样。风暴过后,只有方形的字留了下来。受到启发的工作人员在多次试验后发现,1米 1米的草格子是最好的固沙方法,草方格技术就此成型。
简单来说,草方格就是将麦草一束束地铺成方格状,用铁锹从中间轧进沙中,麦草中部受力后,两端会自然竖立形成天然屏障,再将方格中心的沙土拨向四周草栅栏底部加固,最后在格子中间种上治沙植物。
在草方格的保护下,植物可以迅速扎根成活。以前,草方格沙障需要大量人工操作,但随着自动固沙车的出现,机械化治沙已经被提上了日程。
草方格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何况像中国这样大规模不间断的治沙工程实属世界首例。偏差在所难免,但这并不是我们停下脚步的理由。只有在不断探索中稳步前行,才能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路。
尽管中国的沙漠总面积十分庞大,治沙之路还有很长一段,但随着治沙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土地荒漠化问题一定会被解决。
参考文献:
[1] Chen C, Park T, Wang X, et al. Earth’s green patches become greener — and China is leading the way [J]. Nature sustainability, 2019, 2(2): 122.
[2] Huang L, Zhang Z. The Stability of revegetated ecosystems in sandy areas: An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index[J]. Water, 2015, 7(5): 1969-1990.
[3] Pr?v?lie, Remus, Bandoc G , Patriche C , et al. Recent changes in global drylands: Evidences from two major aridity databases[J]. CATENA, 2019, 178:209-231.
[4] Zastrow M. China's tree-planting drive could falter in a warming world[J]. Nature, 2019, 573(7775): 474.
[5] Bryan B A, Gao L, Ye Y, et al. China’s response to a national land-system sustainability emergency[J]. Nature, 2018, 559(7713): 193.
[6] 中国林业网:中国治沙: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7] 乔磊, 李立国. 浅谈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存在的问题和技术对策[J]. 农技服务, 2016, 33(8): 94-94.
[8] 刘姝颖, 李宁, 陆小辉. 草方格在防风固沙工程中的应用[J]. 辽宁林业科技, 2014(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