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了?我买的内蒙古牛肉还能吃吗
发布时间:2019-11-15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浩天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最近几天,关于“北京朝阳医院收治两例来自内蒙古的鼠疫病人”的相关新闻刷屏了大家的朋友圈,“鼠疫”这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虽时隔多年,但它的影响力却丝毫未减,即使只有两个病例,也引起了公众不小的关注甚至恐慌。

那么这次的鼠疫有可能大范围传染吗?鼠疫到底是什么?怎么才能防治鼠疫呢?


不用恐慌!这次鼠疫没你想象得那么严重

事情发生以后,北京的市民们有些忐忑不安:“北京发生鼠疫了?听说通过空气传播?死亡率特别高?”群众恐慌不无道理,但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截至11月12日,北京市已经发布了公告:


(图片来源:新华网)

虽然这两个病例中的肺鼠疫可以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但是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报道,两例输入病例发现后,北京市卫健系统已经及时对病例进行了隔离,对病例的进京过程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对可疑人员进行了排查,并对接触者进行了医学观察和预防性服药,所有场所进行了有效的消毒,同时加强了对发热病的检测。经过这一系列的措施,疫情扩散传播的概率是非常非常低的。

除此之外,鼠疫本身其实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所谓自然疫源性疾病,其所在的地区需要具有该病的动物传染源、传播媒介及病原体在动物间传播的自然条件,当人类进入这种地区时可以被感染得病,这些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而这种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北京并不是鼠疫的自然疫源地,北京的老鼠们是不携带鼠疫耶尔森菌的,因此不会传播鼠疫疾病。


鼠疫是什么?

说了这么久,鼠疫到底是什么呢?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鼠疫杆菌是一种球杆装的细菌,属于耶尔森氏菌属,革兰氏阴性菌。


鼠疫耶尔森菌

(图片来源: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图片库)

鼠疫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寒冷、潮湿的条件下不易死亡,在-30 仍能存活,于5-10 条件下尚能生存。可耐日光直射1-4小时,在干燥咯痰和蚤粪中存活数周,在冻尸中能存活4-5个月,但对一般消毒剂、杀菌剂的抵抗力不强,对链霉素、卡那霉素及四环素敏感。

鼠疫曾被称为“黑死病”。单听这名字就能感受到人类对它的恐惧。的确,他曾是全球人类的一个梦魇。鼠疫起源于欧洲,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14世纪中叶鼠疫首次在欧洲爆发,给欧洲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甚至在以后近300年的时间里,这种病仍然时时折磨着那些劫后余生的欧洲人。而亚洲大陆也一样未能幸免,我国的鼠疫疫情也一度非常严重,还传至印度造成1000万人死亡!


欧洲绘画中所表现的黑死病席卷中世纪欧洲的情形

(图片来源:《人类文明史图鉴》)

鼠疫的传染源为鼠类和其他啮齿类动物,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除此之外,感染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可引发疾病的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


鼠疫的传播方式

感染了鼠疫耶尔森菌的病人通常分为四种类型:

(1) 腺鼠疫

最多见,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潜伏期28天,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病人常呈强迫体位;

(2) 肺鼠疫

多见于流行高峰,发展迅猛,潜伏期数小时至23天,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转为大量鲜红色血痰;

(3) 脓毒血症型鼠疫

也称暴发性鼠疫,病人常于3天内死亡。病人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发绀,死亡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4) 轻型鼠疫

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多见于流行初期或末期、以及曾预防接种者;

(5) 其他少见型鼠疫。

现在,随着人类卫生条件和医疗条件的不断进步,“黑死病”好像已经退出了大家的视野,但是,我们在疫源地活动时,还是应该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全。



2016
3月自然发生鼠疫在全球的分布

(图片来源:WHO网站)


鼠疫可防可治,战胜需有决心

鼠疫可以治疗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它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等都是对鼠疫耶尔森菌有效抗菌药物。

当然,对于这种烈性传染病,我们还是应该本着防大于治的态度。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到疫源地活动,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如:鼠类、旱獭)。做好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比如使用合适的驱虫剂,如果到疫源地出行,注意监测自己的体温,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就医等。


褐家鼠和旱獭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虽然历史上的鼠疫给了人类非常惨痛的经历,但是随着我们卫生条件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鼠疫的大规模爆发已经成为不可能,散发的病例也不再是不治之症,因此,我们无需再谈鼠疫色变,内蒙古的牛肉更可以放心大胆吃。



参考资料:

新华网

中国疾控动态

维基百科

百度百科

WHO官方网站

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运行
文章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网、中国科普博览网运行单位、中国科普博览网主办单位的任何观点或立场。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科普中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