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博览
与科学同行
空调忙碌的夏季 如何为电费减负?
发布时间:2019-08-27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苏更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随着“炙烤模式”的全面开启,空调也该进入忙碌状态了。每年的空调季,家家户户的电费总是居高不下……人们不禁会问,能否在舒适与节能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到底如何节省电费呢?    

  

  调高1 ,为账单“减负”      

  在全球范围内,发热的地球刺激了人们对于空调的需求,而空调在拼命地冷却地球的同时又让地球变得更热……    

  随着全球空调数量的急剧增长,将对未来气候变暖和电力需求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空调节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一般来说,用空调和风扇来冷却办公场所或居室的能源消耗,大约占到了全球建筑总用电量的五分之一。对于家庭住户来说,空调的耗电量大约占到了居民用电量的40%50%。因此,空调节能意义重大。    

空调温度设置  

  在夏季,一般不宜把空调器的温度设定得太低,以保持室内外温差5 7 比较合适,这样有利于体温的自动调节。从节能的角度讲,把空调温度调高1 ,使得房间的冷负荷下降,因此节能是必然的结果。    


设置温度与每小时平均耗电量的关系(图表来源:参考文献【4】)    

  根据上述图表中的拟合方程,空调器在全天运行时,设置温度处于25.129 的范围内,设置温度与每小时平均耗电量基本呈线性关系,也就是说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空调温度每调高1 ,就越节能    

  

  “空调+电风扇”的组合居然更节能?      

  空调器作为一种节能家电产品,三倍左右的冷量输出足够吸引人。然而,空调器毕竟属于高耗能产品,在民生用电领域仍然是耗电“大王”。实践证明,采用“空调器+电风扇”的降温方式具有重要的节能意义。    

  家用电风扇的种类很多,主要有落地扇、吊扇、转页扇、换气扇 等,它们的降温策略都是基于推动空气形成微风来促进人体散热的。尽管它们并没有使空气降温,但是它们配合空调器的制冷功能,则可以让室内冷气的分布更均匀,因此可以获得比空调设定温度低12 的体验。    

“空调器+电风扇”可节能  

  那么,“空调器+电风扇的降温方案为啥能节能呢?      

  这是因为电风扇的功率要比空调器小得多,一般只有空调器功率的5%10%在开启空调器的同时,可以打开电风扇的中档或慢档,并选择“自然风”模式,以加快室内空气的流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空调开机时的制冷效率,而且还可以适当调高空调的温度,而又不牺牲人们的热舒适性。    

  在天气不太热的时候,建议单独使用电风扇进行降温。这样既会让人获得舒适的体验,而又能够达到节能的目的。    

  

  窗户上的“冷量保卫战”      

  在开空调的季节,窗户的重要性有目共睹。窗户不仅是室内外气体交换的必经之道,而且也是室内外热量交换的通道之一。做好窗户上的节能管理,才是真正抓住了为账单“减负”的“牛鼻子”。    

  隔热窗户能节能:空调房的节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玻璃窗的隔热能力。从节能的角度来看,中空玻璃窗和真空玻璃窗都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因此能降低空调的耗电量。    

隔热窗户(空调房)能节能    


中空隔热玻璃     

  为窗户戴上遮阳罩:为空调房的窗户进行遮阳处理,则能够提高窗户的隔热性能,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遮阳处理可分为内遮阳和外遮阳两大类。    

  一般来说,外遮阳可以把绝大部分的太阳辐射挡在窗外,而内遮阳只是把已经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部分地反射出去。尽管外遮阳的效果要比内遮阳好许多,但普遍应用的仍然是内遮阳,主要形式有窗帘和百叶窗等。外遮阳主要形式有遮阳罩和遮阳板等。    

  择时换气少开窗:预防“空调病”贵在通风换气。所谓“空调病”,也被称为“空调综合征”,是指人们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生活而出现的一系列空调不适应症,如鼻塞、头昏、打喷嚏、耳鸣、乏力、记忆力减退等,有时还会出现一些皮肤过敏症状。致病因素包括低温刺激,负离子缺乏,空气不新鲜,温度骤变等。    

  从健康的角度来讲,通风换气是空调季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为此,我们一定要养成勤通风的好习惯。    

  通风换气对能耗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通风换气是通过开窗进行的室内外空气交换的过程,同时又会造成室内冷量的损失,而冷量的损失就意味着电能的浪费。采用择时换气的方式来满足正常的通风换气需求,具有一定的节能意义。      

  所谓择时换气,意思是说要尽量选择最佳时间段进行通风换气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低温条件,来减少冷量的损失。比如,可选择在清晨气温较低的时候通风换气,在晚间室外温度下降时也可以开窗进行通风换气。    

  在使用空调的过程中要尽量少开窗户。如果需要在空调运行中进行换气,则可以把空调制冷温度调高一点,并且开窗的缝隙要尽量小一些。如果想在关掉空调后再行通风换气,那么最好能在关闭空调20分钟后进行,以防止冷量的大量损失      

  

  利用“时间差”来节能      

  生活中的“时间差”随处都有,在空调制冷管理方面,如何利用“时间差”来节能可大有文章可做:    

      利用冷气惯性可节能:在外出前2030分钟,可以先关闭空调器的制冷功能,并改为送风模式。在离家前10分钟关闭空调器,此时仍然可以获得同样的凉爽体验。     

合理使用睡眠功能

  巧用睡眠功能:空调器的睡眠功能原本不是为节能而设计的,但合理使用确实能达到节能的效果。    

  睡眠模式的含义为睡眠方式自动控制,是按照人体的生理特点而设计的。    

  在制冷模式下启动睡眠模式指令,可在睡眠运行1个小时后自动把室温调高1 ,再运转1个小时后再升高1 ……运转几个小时后将停止运转。要知道,室内外温差每减少1 ,可以节约不少电能呢!    

  

  教你“破解”空调的“节能密码”      

  对于普通的定速空调来说,也就是我们通常使用的不能调速的空调器,能效比是反映空调节能水平的重要指标,据此划定的能效等级则为我们选择节能产品提供了依据。    

  定速空调器的能效比分为两种,即制冷能效比(EER)和制热能效比(COP)。    

  制冷能效比(EER):空调器的制冷性能系数,表示空调器的单位功率制冷量COP是空调器的制热性能系数,表示空调器的单位功率制热量。    

定速空调能效标识     (图片来源:中国能效标识网)    

  由于空调器的主要功能为夏季制冷,因此通常所称的能效比为制冷能效比。按照规定,把空调能效等级分成123 三个等级,1 级表示能效最高,依次降低。其中,2 级为节能评价值,即节能空调所允许的最低能效比。能效等级与能效比的对应关系为:    


定速空调能效等级指标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对于转速可控型空调来说,则与普通定速空调稍有不同。普通定速空调的能源效率采用的是能效比(EER,而转速可控型空调的能效标识采用的则为“制冷季节能源消耗效率”或“全年能源消耗效率”。这是由于转速可控型空调的功率消耗为一个变化的值,因此很难用一个特定条件下的能效比来表示其节能水平。    

  制冷季节能源消耗效率(SEER):表示单冷式(仅具有制冷功能)转速可控型空调在制冷季节期间进行制冷运行时从室内除去的热量总和与消耗电量的总和之比。    

单冷式转速可控型空调能效标识     (图片来源:中国能效标识网)    

  单冷式转速可控型空调的制冷季节能源消耗效率(SEER)对应的能效等级为:    

单冷式转速可控型空调能效等级指标(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热泵型转速可控型空调(“热泵型”指的是既能制冷又能制热,“转速可控型空调”指的是采用交流变频、直流调速或其他改变压缩机转速方式的空调器。)在制冷季节和制热季节期间,从室内空气中除去的冷量与送入室内的热量的总和与同期间内消耗电量的总和之比。      

          


热泵型转速可控型空调能效标识(图片来源:中国能效标识网)    

  热泵型转速可控型空调的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对应的能效等级为:    

热泵型转速可控型空调能效等级指标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由于定速空调与转速可控型空调的节能性采用了不同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因此能效比和制冷季节能源消耗效率以及全年能源消耗效率之间不具有横向可比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2021.3-2010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1455-2013 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2016年版).《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全球环保研究网,2016-07-19    

  【4】同济大学楼宇设备工程与管理系 黄治钟,周辉.《家用空调器设定温度与耗电量关系的实验研究》,百度文库,2010-12-23    

  【5】苏更林.《家用电器使用与节能》,金盾出版社,2017年版。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运行
文章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网、中国科普博览网运行单位、中国科普博览网主办单位的任何观点或立场。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科普中国
关闭
中国科普博览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112257号-28,-4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