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博览
与科学同行
雨这么大,小鸟怎么办啊?
发布时间:2019-08-05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银河路16号团队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天公解暑,风雨如磐。    

  我刚在帝都喜提一套海景房,正准备关窗防潲,一只鸟飞了进来,忧心忡忡瞪着外面。    


       “哟,你们也避雨?”我自言自语,琢磨着怎么把它捉住。    

       “雨这么大,下这么久,能不避吗?”鸟白我一眼。    

        会说话的鸟?    

       “‘下雨天,鸟都去哪儿了?’可是长年热搜问题。”鸟继续说。    

(全球人民对雨中鸟的关心。)    

  

      “欢迎莅临寒舍!”我冲它抱了个拳。    

      “叨扰了!你可以叫我‘落汤鸡’。”它冲我抱了个翅尖。    

  

  会不会被砸?    

      “都不容易!”我说,“我刚才出门,伞被风刮反了,脑瓜被雨砸得生疼——人犹如此,鸟何以堪?你们会不会被砸昏过去?”    

      “你没读过‘雨珠为什么砸不死蚊子’的搞笑诺贝尔文章吗?”鸟头也不回,“这得看具体情况,不同类型的鸟(候鸟、非候鸟、大鸟、小鸟……),应付不同类型的天气(暴雨、冰雹、飓风、龙卷风……),方法是不同的。一般情况,能躲躲呗,屋檐、墙缝、树后面的避风处,爪子抓牢,对我这种娇小型,足够挡风遮雨了。    

  

(两只猫头鹰雏鸟,能遮一点是一点。)    

  

      没地儿躲就扛着,扛不住就有伤亡,伤亡原因也多种多样。比如根据2014年魁北克大学Anctil等人的论文,加拿大极地的强降雨直接造成了游隼1/3的雏鸟死亡,但原因可能是寒冷、饥饿、缺乏成鸟照料等。又比如,为了避雨猛飞,撞死在高楼大厦上的鸟,怎么算?”    

  

2017年,20余种鸟为躲避暴雨,撞上美国德州一座办公楼死亡,可能是错把灯光当成了月亮或太阳。)    

  

  会不会受冻?    

      “真惨!”我取来浴巾,殷勤垫到鸟爪下,“脚都湿了,很凄凉吧?泡不泡脚?刚烧了水。”    

      “想吃清蒸凤爪请直说。”    

      “全无此意。”    

      “在应对恶劣天气方面,我们比你们进化得好。”鸟抬起一爪,“你摸摸我的脚。”    

      “我为什么要摸你的脚?!”    

      “嗐!”鸟白我一眼,“见过企鹅吧?身上有毛,脚上没有,一年到头冰上冰下,冻不冻脚脚?”    

      “不冻脚脚。”    

      “还有海鸥、鸭子什么的,一天到晚浪来浪去,也不冻脚脚。你别看我这脚没什么肉,踩在雨地里,一样不怕冷。道理都差不多:天冷时,我们的脚比躯干冷,这叫‘局部异温性regional heterothermy)’。”    

  

(极低鸟类全身体温示意图。)    

  

      鸟告诉我,要维持全身体温一致,需要很多热量。    

      比如人类,温度较高的动脉血从躯干直接流到脚部,由于脚部体温远高于外界低温,会丧失大量热量,转化为温度较低的静脉血,直接回到躯干,再消耗大量热量回温。这样很容易冷。    

      为了适应恶劣天气,节约能量,倒不如允许局部体温接近外界低温。    

      比如鸟类,腿脚中的静脉与动脉距离近,缠绕多,形成了一个“逆流热交换countercurrent heat exchange)”系统。于是动脉血从躯干流到脚部的途中,热量就已渐次交换给了静脉血,一路降温,使脚部体温仅略高于外界低温,不会引起冻伤,也不会丧失大量热量;也是因此,返程的静脉血一路升温,无需再消耗大量热量回温。据说,绿头鸭全身只有5%的热量是从脚部丧失的。    

      “就是自带雨靴呗?”我说。    

  

(逆流热交换系统示意图。)    

  

      靠脚脚,更要靠毛毛!对不起啊——”鸟抖擞羽毛,水溅了我一脸,“我得保持发型。”    

      鸟告诉我,维持躯干体温,还要靠羽毛中含夹的小团温暖空气,就像羽绒服,越蓬松,越保温,如果被雨淋透,无法含夹空气,很容易冷。    

  

(雨中抖擞羽毛的鸟。)    

  

      一靠甩水,二靠抹油。别误会啊——”鸟扭嘴抻脖子,去亲自己屁股,然后亲全身,“我得从尾脂腺里挤点油,梳梳毛。”    

      大致说来,鸟的表层羽毛交错钩连,可挡水,抹上油后,可防水;底层绒毛细密,可保温,有些鸟,如白鹭,还生有粉?(r n),能分泌类似滑石粉的细小颗粒,也可防水。    

      “就是自带雨衣呗?”我说。    

      “自带雨靴雨衣,还得会pose。”鸟缩着脖,做了个45度角仰望天空。    

      “为了让泪水永不流下来?”    

      “为了让雨水尽快流下去!”鸟说,“如果没处躲,有的鸟(比如矶鹬)会集体摆pose(约30度望天),站得很近,相互温暖嘛。还有的鸟(比如燕鸥)会一边飞一边摆pose(约50度望天),逆风飞翔,缩着脖,怂帅怂帅的。”    

(在雨中集体摆pose的鸟。)    

  

  

  会不会挨饿?    

      “佩服佩服!”我说,“英雄虽小,进化得真鸟!”    

      “可是我饿了。”    

      “可以炖汤。”    

      “我有那么肥吗?”鸟又白了我一眼,“动物体型越小,丧失热量越快。所以大象要进化出又大又扁的耳朵来促进散热,而像我这种娇小型,不但散热快,储存的热量也不多,很容易饿的。偏逢连夜雨,觅食大不易啊。”    

      鸟告诉我,至少有些鸟能听到次声波,能感受气压的细微变化,并以此预测暴雨将至,所以,趁着雨还没下,它们会大幅增加觅食,增肥以备不虞。    

  

(并不是哪种鸟为了避雨御寒都要胖成这样。)    

  

      “一口气吃成肥宅?”    

      “那可不成!雨停了,飞不快,还特胖,专等猛禽来吃吗?美食御风雨,减肥应天敌,吃多吃少,心里得有点数,你们人类不也一样?”    

      我认为鸟有所影射,就没给它找吃的。    

  

  飓风、台风、热带风暴,怎么办?    

      “很佛系嘛。”我阴暗地说,“新闻说,今年第7号台风“韦帕”登陆。所以,遇上飓风、台风、热带风暴,摩天楼都在跳舞,鸟又何以堪?”    

      “帝都是首善之区,我也不是候鸟。”鸟耸耸肩,“40%50%的鸟是候鸟,每年本来就要飞个几千公里,应付海洋周边的极端天气,它们早就准备好了。能预测的,也许会提前启程,遇上风暴,也许会调整航线,如果搭上顺风,就像坐上弹弓,也许还会提前抵达呢。    

      鸟告诉我,现在鸟类学家通过卫星和装在鸟身上的定位器,来观测研究鸟。比如北方塘鹅(northern gannet),一种大水鸟,2012年飞往美国新泽西时,遇上飓风,当机立断,迅速调头,回撤暂栖,静候风头过去。    

      更有勇者,比如中杓鹬(whimbrel),一种长喙涉禽,在2011年从北美飞往南美途中遇上热带风暴,其中一只,以7英里时速一头扎进风暴,续航27小时,最终从风暴另一端出来时,时速90英里。    

      被彻底刮飞,还可能变成越洋旅行团,那就是观鸟爱好者的惊喜了。2012年最强飓风过后,凤头麦鸡(northern lapwing),一种欧洲涉禽,出现在了美国马萨诸塞州,而东绿霸鹟(eastern wood pewee),本在中美南美,也出现在了美国纽约。观鸟网站喜讯频传。    

  

(中杓鹬和凤头麦鸡。)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说。    

      “冷静!”鸟说,“我只是想表达:鸟类没有人类想象得那么脆弱,但伤亡总是难免。”    

      2005年,北美的烟囱雨燕被飓风刮到欧洲,死亡727只,第二年春天,在它们魁北克的栖息地,总数量更是减少了50%    

      最壮烈的,得算困在风暴眼中飞不出去的鸟。如果足够幸运,倒也不会尽遭毁灭。    

  

  (2016年,美国国家气象服务雷达显示中,黄色箭头所示为被困在风暴眼中的鸟。)    

  

      极端天气过后,幸存的鸟类与人类一样,也要筚路蓝缕,重建家园,对于那些以果实、种子、果蜜为食的鸟(比如蜂鸟、鸽子、鹦鹉),尤为艰难。    

      “天气再严酷,一般也谈不上天灾鸟祸,毕竟大家都进化这么些年了,自然选择嘛。”鸟总结道,“毕竟比原油泄漏对我们危害小多啦。    

  

      我一时语塞,场面骤冷。幸好雨停了,鸟最后白了我一眼,傲娇地奓着毛,飞入茫茫桑拿天。    

(八大山人所绘翻白眼鸟。图片来自百度图片搜索。)    

  

  

  参考文献    

  Hume, R. 1986. Reactions of birds to heavy rain. British Birds, 79:326-329.    

  Anctil, A., Franke, A, & Bety, J. 2014 Heavy rainfall increases nestling mortality of an Arctic top predator: experimental evidence and long-term trend in peregrine falcons. Oecologia, 174(3), 1033-1043.    

  Wilson G, Cooper S, Gessaman J. 2004.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artificial rain on the metabolism of American kestrels (Falco sparverius).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A. 139(3):389-394.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运行
文章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网、中国科普博览网运行单位、中国科普博览网主办单位的任何观点或立场。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科普中国
关闭
中国科普博览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112257号-28,-4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