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博览
与科学同行
汛期“看海”,科学防涝了解一下
发布时间:2019-07-23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减灾安安科普团队 黄凯程 徐培培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每年一到夏季汛期,持续降雨使得各地纷纷开启“看海”模式。持续不断的暴雨导致多地频发山洪、内涝。721日,江西靖江安高湖镇西头村局部暴雨导致山洪突发,285名户外徒步驴友被困山中。    

  “涝”的危害    

  在全球气候持续异常的背景下,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影响。由此带来的传统与非传统的安全隐患也将凸显,包括经济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以及重大工程安全等,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洪涝灾害的风险源自极端降水事件与城市这一承载体的脆弱性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仅仅与极端降水事件有关,还取决于城市的脆弱性。气候变化加剧了洪涝灾害,其所在地区的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服务将面临危机。这就意味着,停电、交通拥堵、供水紧张等情况将更加严峻。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积极防“涝”    

  在气候变化加剧洪涝灾害的背景下,提高防“涝”能力越来越紧迫。我国处在东亚季风气候区域,呈现三级阶梯的地形,决定了我国是一个降水分布不均、极端事件频发的基本状况,再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可以预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特征,以及旱、涝频发,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都会进一步加重。    

  认识到这些危机后,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措施缓解与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可持续地管理自然生态系统,把气候变化风险纳入到了规划、设计、管理等方方面面,通过社会、政府的共同努力建设气候抗御型社会。    

(图片来源:新华社 徐骏)    

  

  从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的视角来分析,主要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站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高度,积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二是建立合理的城市暴雨内涝评估模型,为合理决策提供依据;三是提高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准确率,做好城市暴雨内涝的早期预报警报;四是积极宣传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促进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防御配套机制建设。    

  防“涝”措施    

  1.     山区防“涝”    

  持续强降雨可能诱发山洪、滑坡、泥石流、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受到洪水威胁时,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    

  受到洪水包围时,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    

  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    

  在山区,如果连降大雨,容易暴发山洪。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注意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冲走,还要注意防止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的伤害。    


  

  2.     城市防“涝”    


图片来源Veer图库    

  注意降水导致的低能见度、道路湿滑等对交通出行的影响,特别注意行车安全。另外,强对流天气对外出游玩有很大影响,尤其是户外旅游者需要及时关注天气变化,注意防范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外出遇到大风天气,要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广告牌等危险区域。发现高压线铁塔倾倒、电线低垂或断折;要远离避险,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    

  洪水过后,要服用预防流行病的药物,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避免发生传染病。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均已获得授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运行
文章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网、中国科普博览网运行单位、中国科普博览网主办单位的任何观点或立场。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科普中国
关闭
中国科普博览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112257号-28,-4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