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博览
与科学同行
它们被遗落在荒漠 却还回一片绿洲
发布时间:2019-06-17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康晓珊 赵梅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它们是生活在新疆荒漠中的常见植物,为了生存,它们练就了不同于普通植物的特殊生存技巧。  

  为了在干旱的荒漠中找到水源,它们学会把自己的根系扎进很深很远的土壤;为减少水分的蒸腾,它们会把叶片进化得很小,甚至成刺状;为繁衍后代,它们的花都很小,果实甚至带翅或带钩,一阵风或一只动物,就能帮助它们把“后代”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柽柳——会聚积沙  

  我们是一大家子,在我国有近20个种,又名红柳,叶片已进化成了鳞片状,表皮有很厚的角质层。  

  我们很耐盐碱,能在像雪一样白花花的盐碱地上生存。  

  我们的主根和侧根都很发达,就算风沙肆虐,不断地将我们掩埋,我们也能不断生根,形成庞大错综的根系,像一张坚实的大网,将黄沙紧紧包裹,黄沙愈埋,我愈生长。就这样,形成了巨大的柽柳沙包,最高能达20米,积沙达数千立方米。巨大的沙包不仅让被风吹落的黄沙安了家,还减缓了流动沙漠前进的步伐,让狂傲的沙漠偃旗息鼓。  

拍摄者:潘伯荣  

拍摄者:潘伯荣  

    

  胡杨——吸盐能手  

  人们叫我英雄树,因为我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几乎无所不能。  

  我为了适应环境,可以控制自己叶片的大小。幼年时,我的叶片会很细长,像柳叶一般,待我长大一些,根系能扎进地下吸到水时,叶片就会变大一些。  

拍摄者:段士民  

  我对付盐碱侵蚀的本领也不一般,即便生长在高度盐渍化的土壤,我也能把体内过多的盐分,通过树干的裂口和结节顺利排出去。  

  我的家族长期和干旱斗争,还能通过根系繁衍后代,遇到大旱,我的家族会通过水平根萌芽,母体给萌芽幼苗提供水分和养分的方式,支撑家族的繁衍和生长。  

拍摄者:潘伯荣  

    

  沙拐枣——就算被连根吹起也一样存活  

  我们兄弟姐妹很多,根据果实形态的区别分成了四个组。因为生在干旱的沙漠环境,我们的茎枝长得都是拐来扭去的,因此得名沙拐枣。  

  我们的根系特别发达,和柽柳一样也不怕被沙埋,生长的速度远远超过沙埋的速度。  

  而且我的水平根系生命力很顽强,即便风沙把我连根吹起,让我没办法从土壤获取养分和水分,我也能通过和自己相连的沙埋分株存活下来,生长、开花并结果。  

拍摄者:潘伯荣  

拍摄者:潘伯荣  

    

  梭梭——假死多年 给水即活  

  我被誉为沙漠中的“侠客”,“行侠仗义”、“ 助人为乐”,因为我的树枝营养丰富,水分充足,所以可供食草动物充饥;燃烧时火力旺盛,又是人们在取暖煮食的最佳选择。此外,我的根还能给沙漠人参肉苁蓉提供养分。  

  我还有不同于其他荒漠植物的“根保护”能力。遇到极度干旱时,我会牺牲地上的枝叶,降低碳需求,让自己处于“假死”状态。我通过调控水、碳的分配,让幼苗坚持“假死”一两个月,成株坚持几年。一旦遇水,哪怕一点点水分,我就能“驱动”根系积累的碳水化合物,给自己提供萌芽的能量。  

拍摄者:段士民  

拍摄者:潘伯荣  

    

  骆驼刺——个子虽矮小 根却达20余米  

  我的家族为了适应干旱环境,都进化得很矮小,叶片也进化成了刺状,这样,一来,减少水分蒸腾,还不影响光合作用;二来,还可以保护自己不被多数食草动物吃掉。  

  不过,我个子虽小,耐旱能力却属于豆科草本植物中很出色的。根系能扎进20余米的沙漠深处吸取水分和营养,遇到荒漠中极端干旱的年份,我的水平根系还能萌发出新的植株,以此维持我家族繁衍生长。  

拍摄者:潘伯荣  

拍摄者:段士民  

    

  矮沙冬青——四季常绿 能在极冷极热环境生存  

  我是新疆荒漠中极少见的四季常绿植物,也是第三纪孑遗物种(也称作活化石植物,是指那些起源久远的植物)。  

  我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既能在零下30余摄氏度的寒冬生存,也能耐受零上40余摄氏度的高温天气。科研人员说,我这种耐高热、高寒的本领和我的代谢、能量传导和防御反应等都有关系,因此,我现在已经成为理想的研究植物抗寒特性的材料。  

  我在新疆分布区很小,仅分布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为了保护我们家族,这里已申请建立“新疆乌恰矮沙冬青自然保护区”。  

拍摄者:潘伯荣  

    

  银砂槐——幼苗根系比主干生长快5  

  我是一种生长在沙漠里的槐树,也是优良的固沙植物,在国内仅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霍城县境内。  

  为了在荒漠中生存,我把自己的叶片上进化出一层白色柔毛,就像抹了一层“防晒霜”,可以防止被高温灼伤  

  为让自己尽快获得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我的地下部分生长通常快于地上部分,尤其是幼苗,它们的地下部分垂直生长会比地上主干生长快5倍!  

拍摄者:段士民  

拍摄者:潘伯荣  

    

  刺山柑——避免高温 选择夜间开花  

  我的外形很像缩小版西瓜,所以,人们又叫我野西瓜。因为老鼠喜欢吃我,加上外形像老鼠,我还有一个别名叫老鼠瓜  

  我属于分布在新疆荒漠和半荒漠地带抗旱植物,具有降低风速、抗击风沙、防止土地风蚀等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能在年降水量不到50毫米的极端环境中繁茂生长,还能用自己长长的分枝相互连接,抗击风沙,最后形成一片绿洲。  

拍摄者:潘伯荣  

拍摄者:潘伯荣  

  荒漠植物们静静地在广袤无垠的戈壁和沙漠中繁衍生长,用他们独特的智慧接受着自然极限的挑战,守护与人类共同的家园。如果有一天,你在荒漠里遇见它们,你会看见它们有多么坚韧,你会体会它们的生境多么的残酷,你会感恩它们终其一生、默默地付出。  

  执着一生,坚守荒漠,不畏风沙,桀骜挺立。致抗沙一线的勇士们!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运行
文章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网、中国科普博览网运行单位、中国科普博览网主办单位的任何观点或立场。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科普中国
关闭
中国科普博览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112257号-28,-4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