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博览
与科学同行
收到人造钻石求婚戒指,你会介意吗
发布时间:2019-04-30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Dumuzhou(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东西会慢慢消失不见,照片会泛黄褪色,珍藏的纪念品会堆满灰尘,你会忘却当时的故事,那有没有那么一种永远,永远不改变?    

      当然有!难道你没听过“A diamond is forever.”吗 ?    

  

  “宝石之王”钻石:硬度大熔点高    

  钻石是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是碳元素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单质晶体,被公认为“宝石之王”。钻石的摩氏硬度为10,在自然界物质中硬度最高。    

  钻石在自然界中产出极为稀少,分布很不均衡,主要产地集中在俄罗斯、南非、加拿大、博茨瓦纳、民主刚果、澳大利亚等国家。钻石矿分两种,一种是原生矿,直接在出产地开采原石;另一种是砂矿,像淘金一样筛采被雨水冲刷出来的钻石。    

金刚石原石    

    

钻石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理论: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那么钻石的物质结构是什么呢?    

钻石的分子结构    

     

  在钻石晶体中,碳原子按四面体成键方式互相连接,组成无限的三维骨架,是典型的原子晶体。每个碳原子都以SP3杂化轨道与另外4个碳原子形成共价键,构成正四面体。由于钻石中的C-C键很强,所以所有的价电子都参与了共价键的形成,没有自由电子,因此钻石不仅硬度大,熔点极高,而且不导电。      


  上面提到钻石硬度的问题,其实现在钻石的硬度不一定是最高的啦,前面恐怕要有个定语---“自然的”。因为科学家研究出了超硬纳米孪晶立方氮化硼, 这种材料从微观上看就像洋葱一样一层包着一层,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取代钻石,成为见证爱情的新宠。    

  除了见证爱情的坚贞之外,研究这种各向同性的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地质勘探、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等相关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具材料。目前可以预见的是超硬纳米孪晶立方氮化硼的硬度可以提高到天然金刚石的两倍以上同时抗氧化温度可以提高到1000 以上。    

电镜下的纳米孪晶立方氮化硼    

  

  媲美天然钻石,这些钻石可以“人造”      

  1骨灰钻石:纪念逝者至亲的全新方式    

  芝加哥的纪念品公司为了纪念逝者,他们把人类的骨灰变成了美丽的钻石。骨灰钻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光学效果都是可以和天然钻石媲美的(但是将骨灰加工成钻石的费用也相当昂贵,0.3克拉约需2万元人民币。),与天然钻石不同的是,天然钻石的碳来至于地壳运动,而骨灰钻石的碳是来自于至亲。    

骨灰钻石    

   

  2300小时内生长出来的人造钻石    

  人造金刚石的主要合成方法有两种:高温高压合成法(HTHP)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1500 C时产生5GPa的压力    


  最初的合成方法,也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是高温高压合成法(HTHP)。      

  其大致原理是:高温高压下,石墨粉融于金属熔剂中,碳原子向高压舱较冷的一端扩散,最终在籽晶上结晶生长。    

  目前这种合成钻石的鉴定要点,主要是观察钻石内部的金属包体,以及高能光源激发下异常的结构色。    


10.02克拉HPHT无色钻石,毛坯是在300小时内生长出来的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所需的压力较低:在100012kPa下,以氢气为催化剂,让甲烷离解出的碳原子在电场的引导下,在金刚石籽晶片上连续层状沉积,最终结晶生长成钻石单晶体。    

  目前CVD法合成钻石的鉴定要点,主要是观察二维层状生长结构,与高能光源下的荧光以及磷光反应。    

  3、人造钻石步步紧逼它能替代天然钻石吗?      

  那如果收到了人造钻石做的订婚戒指,你会介意吗?    

  根据一些公司的市场总监表示:人造钻石和天然钻石的成分其实是一模一样的,也可以说都是货真价实的钻石,我们只是把大自然中的天然反应搬进了实验室里,除非有人执着于对自然钻石的向往和追求,否则理论上应该会很畅销。另外在价格方面,人造钻石比相同克拉数和质量等级(包括颜色、清晰度、切割完整程度等)的天然钻石要便宜大约40%,性价比高也是一个大的卖点。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运行
文章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网、中国科普博览网运行单位、中国科普博览网主办单位的任何观点或立场。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科普中国
关闭
中国科普博览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112257号-28,-4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