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博览
与科学同行
时隔一周北京又地震了是巧合吗?
发布时间:2019-04-16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地球物理信息科学传播团队 陈会忠 邹立晔 沈萍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上周末,北京又地震了!在北京的你有震感吗?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904141247分在北京怀柔区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19千米。而就在这个月7日,北京市海淀区发生了2.9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虽然这两次震级都很低,但由于都是浅源型地震,位于震中的人们都有震感。专家表示,这两次地震都属于地质活动的正常范围,没有迹象表明后续会有更大地震。  

  1、震情基本情况  

  中国地震台网称,414日的地震震中距昌平城区19公里,距北京市区48公里,这次地震是北京市近20多年来第一次三级地震。  

  47日的地震属于小地震,虽然地震震级不大,但是居住在靠近地震震中附近的海淀区和昌平区的很多居民感觉到了这次地震。  

  1和图2为北京地震台网记录到的47日和412日的地震烈度图。由图看出,地震的烈度大多数在 - 之间。量值的人感和物感见图3  


1 201947日海淀西北旺镇2.9级地震仪器烈度  

2 2019414日北京怀柔九渡河镇附近3.0级地震仪器烈度  

    

  分布图(据北京市地震局)。其中 为烈度值。  

3 地震烈度 和 度人的感觉和物的反应(据北京市地震局)  

    

  2、北京地区的地震  

  据《新京报》报道,自2013年以来(截止2017910日),北京共发生7次地震,其中震级最高的为201782823:05:08在北京房山区发生的2.8级地震(塌陷),同时记者注意到了42.6级以上地震均为塌陷或非天然地震。  


4 2009.1-2018.12北京地区M=14.9级的地震分布图  

  根据《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图》,北京大部分地区处于0.20G地区,也就是说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据不完全统计,自晋元康四年(294)有地震记载以来,北京地区曾遭受6级以上破坏性大地震袭击有6次之多,5级地震有11次。  

5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第五代)  

    

6 北京及周围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粉红色字体应为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加速度峰值)

  北京地区处于华北平原地震带、山西地震带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交汇之处,历史上曾发生过294年延庆东6级、1057年大兴南6.8级、1484年延庆6.8级、1536年通县南6级、1665年通县6.5级、1679年三河-平谷8级和1730年京西颐和园6.5级等一系列破坏性地震。北京中心城区也曾发生10765级地震、16275级地震。其中,三河-平谷8级地震伤亡近10万人,大兴6.8级地震死亡2.5万人,颐和园6.5级地震伤亡457人。近几十年来受邻区强震的波及影响,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北京死亡189人、伤5000多人。  


7 历史上北京发生的几次大地震震中分布图  

  北京地区现代地震活动以中小地震为主,1970年以来,年平均发生2级以下地震60-70次,3级左右有感地震3-4次;4级左右中等地震平均5年发生1次。最大是1990年延庆大海坨山4.6级地震。1996年顺义4.0级地震以来,已22年未发生过4级以上地震。  

  3、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影响的强烈程度。主要依据宏观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现象,如人的感觉,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面现象的改观(如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的变化)等方面来判断。把地震的强烈程度,从无感到全毁划分为若干等级,列成表格,以统一的尺度衡量地震的强烈程度,即称为“地震烈度表”。除日本等少数国家外,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12度划分法。  

  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党中央历来重视北京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中国地震局和北京市政府正在北京开展基于地震风险的韧性城市建设,提高城乡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抵御大震的影响。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运行
文章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网、中国科普博览网运行单位、中国科普博览网主办单位的任何观点或立场。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科普中国
关闭
中国科普博览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112257号-28,-4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