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博览
与科学同行
珠峰永久封山系误读?别高兴太早!
发布时间:2019-02-18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高登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近日,定日县珠峰管理局发布公告,从2018125日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绒布寺以上核心区域旅游。珠峰“永久封山”的消息迅速流传开来。  

  214日,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对珠峰“永久封山”进行了辟谣。珠峰保护区内事实上存在两个大本营,一个是供登山者宿营的登山大本营,一个是为游客提供食宿的游客大本营,此次进行位置调整的是游客大本营。证件齐全的游客全年均可进入珠峰景区,只是游览的最高位置将后撤至海拔5000米左右的绒布寺一带。对于登山大本营,游客从来都不能擅自前往。因此,所谓“珠峰封山”的说法是误读。不过,珠峰的生态环境依旧不容乐观。  

定日县珠峰管理局2018125日公告(图片来源:微博)  

     

      作为一名老科研工作者,自从1966年以来,笔者曾经8次赴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1975年起又增加了对珠穆朗玛峰的环境监测。在笔者的科学考察研究工作时期,对于珠穆朗玛峰地区环境监测成为重要科学考研究内容之一。可以说,笔者对于珠穆朗玛峰环境的变化比较关注和了解。  

从飞机上隔窗拍摄的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左上)(高登义拍摄)  

从珠峰南侧乘飞机拍摄珠峰及其旗云(高登义拍摄)  

雪后雄伟的珠峰(高登义拍摄)  


1966年从珠峰北坡看绒布寺大本营及远处的珠峰(高登义拍摄)  

  1975年,受地质环境学家刘东生研究员的委托,在中国登山队队友帮助下,笔者首次取得了从珠穆朗玛峰顶以下一直到珠峰北部地区的环境样品,包括冰雪、水、土壤、大气、生物样品等。通过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以及中国气象科学院、北京大学等科学研究单位合作分析研究,获取了珠穆朗玛峰北坡的环境“本底”资料。  

  资料分析表明,从珠峰北坡与南极昭和站1985年初的10种大气元素含量对比中,两个不同位置的大气元素含量非常接近,而且,珠穆朗玛峰地区大气中的锌元素含量比南极昭和站地区的含量还小一点。另外,在珠峰地区海拔高度5000米至顶峰8848米,钾、钠、镁三种元素的平均值也都比南极长城站的小50%左右,尤其是在海拔8600米的冰雪样品中,都比南极长城站水样品中的含量要小得多,钾、钠、镁三种元素的比值分别为0.090.00、和0.22  

  上述资料分析研究表明,珠峰和南极地区一样,其大气环境与冰雪环境可以认为是全球环境的“本底值”,即地球上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的地区。  

  之后,直到2006年,我们不定期地监测珠峰北坡水环境变化,得到了下图的结果。  

监测珠峰北坡水环境变化图  

  由此图可以看出,在我们监测期间,珠峰北坡水环境有几次大的变化,即,1992199620042006。分析研究证明,1992年珠峰北坡水环境特别变化(13种化学元素含量剧增610倍)是由于1990-1991年的中东战争油田燃烧污染物受西风带影响传递的结果;1992年之后,珠峰北坡水环境逐渐转好,以1994年最佳。  

  虽然总体来看珠峰的生态环境良好,但由于近些年来登山探险人士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活垃圾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珠峰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为了引起人类对于珠峰环境的关注,1996年春,国家环保局、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和西藏登山协会共同组织清洁珠峰的宣传活动,在珠峰大本营竖立了《清洁珠峰》的纪念碑,并邀请我国知名的登山家和探险家共同清洁珠峰,中央电视台配合宣传,号召世界人们关注珠峰环境变化,还珠峰纯洁环境原貌。  

  我们清理的珠峰垃圾主要是登山者和旅游者的生活垃圾,包括食品的包装、拍摄器材用后的剩余品、电池、废弃的登山或旅游装备、粪便等。  

     


在珠峰大本营竖立《清洁珠峰》纪念牌(高登义拍摄)  

登山英雄清洁珠峰(高登义拍摄)

     

藏族同胞在珠峰清扫垃圾(刘晓琳提供)  

    

  这次活动对保护珠峰北坡环境起到了良好作用,之后,珠峰北坡水环境日益变好,于200413种化学元素的含量达到了有监测资料以来的最小值。  

  然而,随着珠峰北坡的快速开发,旅游人数剧增,与此相应的宾馆、商店等生活设施与日俱增,自2005年到2006年,珠峰北坡水环境日益转坏,13种化学元素含量急剧增加,达到了1993年以来的最高值。  

  与水环境变化相对应,来自旅游者和登山者的生活污染、抛弃垃圾的多少也决定了珠峰北坡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程度。  


旅游者与登山者的生活垃圾(刘晓琳提供)  

     

  笔者曾经先后两次与叶笃正老师联名致函国家环保局、通过中国九三学社总部等强烈呼吁关注珠峰北坡环境变化,监测珠峰北坡环境变化。  

  国家体委和西藏登山协会以及珠峰自然保护区曾经多次出台关于珠峰登山者和旅游者保护环境必须遵守的规定,诸如,在珠峰地区不准留下任何东西,未经批准不准从珠峰地区带出任何标本等。尤其是对于登山者的规定非常细致。  

  当然,管理者、登山者、旅游者是否都完全按照规定执行,这又当别论了。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恢复珠峰环境纯洁的自然面貌,是我们留给后代的最好礼物。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运行
文章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网、中国科普博览网运行单位、中国科普博览网主办单位的任何观点或立场。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科普中国
关闭
中国科普博览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112257号-28,-4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