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博览
与科学同行
超导发展遇瓶颈?老“铁”来帮忙!
发布时间:2019-02-14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科院物理所科学传播协会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超导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的发现不仅揭示了一个新奇的微观量子世界,而且为凝聚态物理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铁基超导体,作为继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发现后的第二个高温超导体家族,再一次打破了人们对传统超导的认识,为高温超导的研究打开了另外一扇大门。  

  什么是超导  

  超导现象最早是由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Kamerlingh Onnes)于1911年研究金属汞(Hg)在低温下的电阻时发现的:当温度降至4.2K以下时,汞的电阻突然消失。这种在低温下发生的零电阻现象被称为超导,电阻消失的温度叫做超导体的超导转变温度。  

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图片来源:诺贝尔基金会档案)  


金属汞的电阻温度曲线(图片来源:罗会仟,周兴江 现代物理知识, 2012.24(2): 30-39  

  除了零电阻,超导体还有另外一个基本特性——迈斯纳效应(完全抗磁性),即当超导体处于超导态时,超导体内部的磁场为零。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不能由零电阻的性质推演出来,二者相互独立,同时具有这两个性质的材料才叫做超导体。  

 迈斯纳效应示意图(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957年,由巴丁(John Bardeen)、库伯(Leon Cooper)和施里弗(John Robert Schrieffer)提出的著名的微观超导理论——BCS 理论,非常成功地解释了金属或合金超导体的物理性质。  

  微观上来说,当超导材料处于超导临界温度之下时,材料中费米面附近的电子将通过相互作用媒介而两两配对,这些电子对将同时处于稳定的低能组态。配对后的电子处于凝聚体中,打破电子对需要付出一定的能量,这个能量称为超导能隙。在外加电场驱动下,所有电子对整体能够步调一致地运动,因此超导又属于宏观量子凝聚现象。  


超导微观理论“BCS理论”(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铁基超导体  

  1911年第一次发现超导电性以来,超导研究始终沿着两个重要的方向发展,一是探索新的超导材料,不断提高超导转变温度,另一个则是阐明超导机理,从微观层面上解释为什么电子能够在固体材料中畅通无阻。根据BCS理论,所有的金属合金超导体临界温度存在一个40K的理论上限,即麦克米兰极限。超导电性被发现后的近七十多年里,虽然不断有新的超导体被发现,但是金属和合金等这些常规超导体的超导转变温度普遍很低,都没能超越麦克米兰极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86年,瑞士科学家BednorzM ller公布了他们在La-Ba-Cu-O化合物中观察到起始超导转变温度为35K的结果,这一出人意料的发现开创了TC的新纪录,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探索高温超导体的热潮。随后发现的Y-Ba-Cu-O体系中存在90K以上的临界温度,首次突破了液氮温区,远远超过了麦克米兰极限。  

  2008年,日本东京大学的细野秀雄研究小组利用F替代O,在铁砷族化合物La[O1-xFx]FeAs中发现了2K的超导转变,铁基超导体被正式宣布发现。La[O1-xFx]FeAs在高压下可以达到43K的超导转变,再一次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高温超导从此打开了一条新的通路。  


超导体的发展历程(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日本物理学家细野秀雄(图片来源:东京工业大学官网)  

  随后中国科学家用稀土元素替代和高压合成方法,发现了一系列的铁基超导体。短短两个月,铁基超导体在常压下的超导转变温度从26K提升到了56K  

  中国科学家的努力,让铁基超导跻身成为第二大高温超导家族,在铁基超导的洪流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已经发现的铁基超导体家族,从晶体结构上可以分为:  

  111体系,即FeSe(Te),是晶体结构最简单的铁基超导体。值得一提的是,利用分子束外延生长的FeSe/SrTiO3薄膜,超导转变温度超过65K,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111体系,即AFeAs(ALiNa)LiFeAs的超导转变温度可以达到18K  

  3122体系,即AeFe2As2Ae为碱土金属元素,如BaSrCa等)。由于高质量、大尺寸、不同掺杂浓度的122 体系超导单晶比较容易获得,因此122 体系是目前实验(ARPESSTMNeutron Scattering)研究最多的铁基超导体之一。  

  41111体系,即LnOFeAsLn为稀土元素,如LaCePrNdSm等)。赵忠贤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利用高压合成技术合成Sm[O1-xFx]FeAs中获得了55K的超导转变温度,目前保持着铁基超导体块材的最高记录。  

  5)其它体系,如基于11 体系插层形成的AxFe2ySe2A=KRbCsTi等),Aen+1MnOyFe2As2Aen+2MnOyFe2As2Ae=CaSrBaM=ScV(Ti, Al)(Ti, Mg)(Sc, Mg)]等。  


铁基超导体的晶体结构(图片来源:Chen,X.H. et al., Nature2008;453:7612.  

  铁基超导体打破了铁元素不利于超导的传统认识,推动了多轨道关联电子系统的研究和发展。与铜氧化物一样,铁基高温超导体研究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内涵。此外,铁基超导体具有非常高的超导临界磁场,制作工艺比较简单,有希望用于制备新一代超强超导磁体,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为继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之后的第二大高温超导家族,铁基超导体的发现开辟了另外一条研究高温超导机理的道路,人们普遍相信距离建立高温超导微观理论已不远。超导研究继续充满着惊奇、机遇和挑战。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室温超导的梦想可以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H. K. Onnes, A kad van Wetenschappen (Amsterdam) 14, 818 (1911).  

  [2] J. G. Bednorz et al., Z. Phys, B 64, 189-193 (1986).  

  [3] M. K. Wu et al., Phys. Rev. Lett. 58, 908 (1987).  

  [4] 赵忠贤等,科学通报 32, 412 (1987).  

  [5] Y. Kamihara et al., J. Am. Chem. Soc. 130, 3296 (2008).  

  [6] Takahashi, H. et al.,Nature 453,376378(2008).  

  [7] Chen,X.H. et al., Nature2008;453:7612.  

  [8] Ren, Z.A. et al., ChinPhysLett2008;25:2215.  

  [9] 张裕恒,超导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0 Chen X. H. et al., Nat. Sci. Rev.,2014, 1: 371-395  

  [11] 罗会仟, 物理 2014.43(07): 430-438.  

  [12] 罗会仟,周兴江 现代物理知识, 2012.24(2): 30-39  

  [13] 周兴江. 科学通报, 2016, 62: 745 ~ 748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运行
文章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网、中国科普博览网运行单位、中国科普博览网主办单位的任何观点或立场。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科普中国
关闭
中国科普博览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112257号-28,-4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