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一位孕妇在自家小区散步时被一条未栓绳的斗牛犬飞扑,情急之下,其丈夫本能地用腿驱赶了该犬。谁知狗主人非但没有认识到自己不文明养犬的过错,还以自家宠物犬挨打为由,动手殴打孕妇,致其疑似早产。
孕妇在微博上诉说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后,众多热心网友扒出了狗主人身份,原来她是一家淘宝女装店的店主,并且还是一名在微博上拥有三百万粉丝的网红。事件发生后,舆论一边倒地声讨该网红的恶劣行为,目前,已基本查清该网红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违法行为,其母因涉嫌阻碍执行职务已被依法行政拘留。
事件发生后杭州警方发布的警情通报(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毫无疑问,网红遛狗不栓绳是造成事件恶性发展的罪魁祸首,一切争执皆由此而起。在更加严格的犬只饲养规范得以切实执行之前,即便有“异烟肼倒逼文明养犬”这样的民间运动引发关注和讨论,不文明的养犬行为也仍然难以根绝。
鉴于此,遇到未栓绳的宠物犬以及流浪犬只,我们应当如何避免与其发生冲突?幼儿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接近宠物犬时父母应当注意哪些危险之处?退一万步讲,如果已经遭遇了恶犬撕咬,如何成功脱身?
国内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流浪狗
此外,对狗主人来说,掌握狗的交流方式以及对狗进行适当训练还可以有效避免自己的狗外出伤人或与其他狗发生撕咬。以下便是一些识别狗的攻击信号,以及如何应对狗咬的实用技巧。
经过良好训练的宠物犬服从牵引、准备随时执行主人的命令
正确识别狗的攻击信号
西方有一句谚语,“爱叫的狗不咬人”。但事实上,犬吠有许多种,如大声的“汪汪”声代表警告、短促的“汪汪”声代表兴奋,而低沉咆哮代表进攻。这些叫声的含义都需要经验来判断,不同的狗具体行为也不完全相同。而普通人缺乏足够的经验,很难识别哪种情况的叫声不会咬人。
因此,仅靠叫声辨别狗的攻击性价值并不大。一个更通行的办法是,永远不要唐突越过任何一条狗的舒适区。什么是狗的舒适区呢?它可以是牵引绳的范围,也可以是庭院、私家车等被狗认为是自己地盘的区域,如果狗发生警觉、紧张、死盯着你看,那么多半你已经在它划定的舒适区边界附近了。
许多人都经历过尝试接近一条狗,而狗接连后退躲闪的情况,这就是狗在陌生人接近舒适区时产生的不适反应。在舒适区范围以外,发生焦虑的狗会认定自己有机会逃跑而首选后退;一旦侵入舒适区,它们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攻击来作为防御手段。
狗的舒适区示意图
一般而言,狗在攻击前的主要行为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这四只狗都具有攻击倾向,但多数人只能识别最后一种。正确的行为识别可避免大多数潜在的攻击。)
如何正确与狗交流
对于家养狗来说,在与其接触之前首先询问主人是明智而礼貌的选择。事实上,大多数宠物狗并没有攻击意图,只要正确的向狗传递安全信息和交往信号,大多数狗即使无意交往也会后退回避。
单纯教育孩子不要接近任何猫狗并不现实,与大人不同,孩子天性活泼,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往往更容易被随处可见的猫狗吸引。因此,在孩子与狗有交流欲望的时候进行正确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儿童与狗进行交流时候,以下几点需格外注意:
培养孩子尊重狗,而不是将狗当做一种可以随意摆弄的玩具会显著降低儿童被咬的风险
遇到有攻击性的狗时我们要如何避免成为攻击目标?
大部分受害者并没有与狗发生交集的意愿,如在开篇的事件中,许多市民只是路过,就惨遭攻击。当我们遇到此类事件,又该做些什么才能尽量避免成为袭击目标呢?
狗主要用下颌齿进行攻击。经过训练的警犬可协助抓捕犯罪分子,杀伤力可见一斑
如果已经被狗袭击,该怎么做才能降低伤害?
在一些偶然情况下,狗也可能因为自身原因做出主动攻击行为。如一些老年狗会患有老年痴呆或其他退行性疾病,从而导致狗发生幻觉,毫无征兆地实施攻击行为。除此之外,如幽灵般潜伏于城市角落的狂犬病毒也会使狗疯狂。当我们发现有一条发疯的狗正在向自己扑来,又该做些什么才能尽可能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呢?
遛狗栓绳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之一,对于饲主、犬只、其它公众三方来说,牵绳都是最大限度保证三方自由和权益的不二选择:饲主避免了宠物犬闯祸带来的法律责任,犬只避免了来自交通工具和其它犬只的伤害,其它公众也能获得自己应当享有的安全和自由。遛狗不牵绳等于狗溜人,类似悲剧不应再反复重演!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均已获得授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