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博览
与科学同行
猫爪子上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发布时间:2018-03-16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科了个普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作为铲屎官的特之一,你可以享受主子的蹂躏和践踏。各位在被喵喵踩候是否有一种“什么喵喵踩在身上么舒服呢,果然我是个抖M吧”的想法呢? 

       

  咪的肉球,跟人类类似,也是多构造,分表皮——主要是角质层a),真皮——主要胶原(b),以及皮下组织——主要脂肪(c)。 

    

  咪的表皮主要由角质层层叠加成,因此人一种比硬的感。而皮下脂肪下方有丰富的血管和神,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喵热环境的耐受力。皮下的脂肪主要呈网状分布,因此性好,触感极佳。咪“肉蒲团”的三构造层层积累,完美地构筑出了其特殊的性触感。人上手以后醉生梦死,欲不能。 

  一般来说,喵主子是不会喜你去摸他的肉球的。喵喵可以通肉球来感知周的震是因肉球分布有很多敏感的神。所以一般你摸了喵喵肉球,喵喵上有一个爪子的作。想想你走在大街上突然一个人跑上来摸你的敏感部位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所以如果不是特别亲密的信任关系的话,喵喵绝对不愿意你摸他爪子的。 

   

  千里一线牵,珍惜 

    

  看来喵喵就是爪子上附着奇迹的魔法使呢,让来一起看看爪上有哪些奇迹吧。 

   

  首先,我认识一下爪的各个部位~ 

  A被称作掌球(metacarpal pad),是前爪最大的那坨肉 

  B被称作指球(digital pad),在前爪前面手指那部分肉球 

  C被称作狼爪,个位置的肉球跟我的大拇指似,一般只在前爪出 

  D被称作手根球(footpad)个肉球只在喵喵的前爪出 

   

  E被称足底球,是只有后爪才出的最大的肉球 

  F被称作趾球(digital pad),是喵喵后爪指上附着的肉球 

    

   

  咪肉球最人所知的作用就是静音了,他们经常可以悄无声息地出在你的身后。据说这是很久以前野生喵为了捕获猎经过长时间化而得的能力。 

  咪肉另一个功能是防滑,据说这也是化之后的果,而且只出在家猫中。家猫了适短毛怪(人)世界的滑滑的地板,于是肉更加松,以增加摩擦力。与之相,野猫为长期接触各种地形,肉球最外部的角质层经常摩擦形成一种似老的感。会更加硬,也更容易打滑。所以家猫的肉球实际上更容易受而在太干燥的境,咪跟人,也会出皮肤干裂。所以最近日本开始贩卖一种叫做咪用肉球膏的商品,专门预防由于干燥室内境影响而致的爪皴裂。某种程度上,小编觉得日本人的天点大概真的是点歪了。 

  一般来说物的量交都是通汗腺来完成的,然而喵喵则是其中的异曾经不会流汗的法。实际喵还是会流汗的,不过喵物不一,所有的汗腺全部集中在自己的爪子上,也就是喵喵肉球的那一片区域,所以如果是夏天的喵喵进烈运(咳咳)之后,你可以在脚趾看到汗 

  过这里注意了,正如前文所喵喵的所有汗腺都集中在肉球部位,所以说喵喵排汗的程也只能通肉球来完成。这对喵咪的影响是挺大的。 

  例如,最近科学家利用热成像技分析发现,除了部区域之外,咪肉球部分的温度格外高。一般来说喵喵冷的候会把爪子怀里睡,盛喵喵藏手可能就是它冷了。而喵喵会伸开腿开爪,增加散行散。所以着舒适雅生活的喵喵们除非在极的条件下,否则是不会开嘴巴像狗一的。当屎官看到喵喵伸着舌气喘吁吁的候就要警惕了,你的喵喵需要冰降温啦! 

   

  喵喵的肉球是有味道的! 

  咪会通各种各的方式向周自己的荷蒙信息,比如情的候会到小便,似“片区域的小母都是老子的”之的宣告。然而,除了种被人熟知的方式之外,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方式,比如肉球。咪会通肉球来放自己的荷蒙信息,肉球拍到的那一瞬,你的身上就被戳上了咪的荷蒙章。(你被我戳了就是我的奴隶了) 

  所以说,各位屎官去咖啡“嫖”猫之后表示自己的喵喵不理你了,可能是你的身上有喵喵的荷蒙信息,喵喵觉得他不是你的唯一(你身上有他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 

   

  图为日本大阪某家猫色情营业场所) 

    

  除此之外,喵喵的肉藏着喵喵极秘密,你想知道喵喵是什么性格吗?咪“肉蒲团”你答案。 

  类说眼睛是心灵的窗,看到一双清澈的眼睛就能感受到个人纯洁的心灵。而喵喵肉球的通往喵喵性格的本 

  一般来,肉球呈粉色的喵喵跟人近,喜跟人玩,也会跟人撒有点绿的意思。 

   

  而肉球是茶色或者黑色的喵喵则人来,上蹿下跳。奶牛猫的肉球大多都是黑的…… 所以中精神病的也就不奇怪了吧 (嘿嘿嘿)。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在被喵喵玩的候要检查喵喵的肉球,如果咪肉球的触感或者是色跟以往不同的,可能的心理生理状态发生了化,候要格外注意,关心一下主子的身体状况。 

  以上,祝大家今天也被喵喵踩个痛快~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运行
文章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网、中国科普博览网运行单位、中国科普博览网主办单位的任何观点或立场。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科普中国
关闭
中国科普博览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112257号-28,-4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