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博览
与科学同行
同是35℃+ 为啥没三伏天闷热?
发布时间:2017-06-16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生生不息团队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气象台发布最新高温预警黄色预警,京津冀等地气温直破35 !不知北方的小伙伴们是否感受到了滚滚热浪!

 

 

  不过,现在虽说是有35 +,比起七八月份的桑拿天,好像又没那么闷热,到底是天气预报出了问题,还是我们感知有偏差?——从科学角度来看,感觉上的温度与实际温度确实不同,从太阳地走向一片树荫都会有惊人的体感温差,所以不能全赖天气预报。  

  那么体感温度与实际温度的差别是否有科学依据?掌握了个中规律是否能帮天气预报员“洗白”?下面小编就带你来了解一下!  

      

  体感温度是啥?  

  温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气象上所说的“温度”,指的是大自然状态下自由流动的空气温度。  

  现在,再来说说我们感受到的“温度”,它的学名叫做体感温度Felt Air Temperature)。体感温度重在“感”,即人体对冷热的感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体皮肤的温度。    

  我们知道,外界的环境千差万别,人的感觉很难屏蔽外界的干扰。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会因湿度、风速、太阳辐射(或日射)、着装颜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可以认为“体感温度”就是人主观感受到的温度。但每个人的耐热程度不同,体感温度自然有别。但是总体来说,影响体感温度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对湿度,因此体感温度就是“掺了水分”的温度。  

    

  体感温度VS实际温度&湿度  

  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出过“炎热指数”的概念,根据美国炎热指数的标准,在相同的温度下,相对湿度越大,体感温度的增幅就越明显。尽管这是美国“标准”,在中国可能“水土不服”,或许和中国人的感受稍有差别(人种不同,体表的汗腺、体毛可能有一些差异,导致散热的能力不同),但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美国NOAA综合考虑了温度和湿度对人体感温度的影响,提出了炎热指数的概念。  

  根据美国炎热指数的标准,在相同的温度下,相对湿度越大,体感温度的增幅就越明显。比如,同样是30 时,当相对湿度只有50%时,体感温度达到31.1 ,与实际气温比上升了1.1 ;而当相对湿度达到90%,体感温度飙升至40.6 ,比实际气温高出10.6 。可见,夏季湿度越大,体感温度和实际温度差异越大。  

  而在同样的相对湿度下,温度越高,相对湿度对体感的增温作用也越明显。伊朗的例子就是如此,当天,当地实际气温达到46 ,相对湿度47%,体感温度便飙升至74 。而在相同的湿度下,如果实际气温只有40 ,体感温度也不会超过55 。可见,夏季气温越高,湿度对体感温度影响越大。  

      

  影响体感温度的其他因素  

  不过,影响体感温度的因素不仅仅是相对湿度,上文提到74 的体感温度只是美国NOAA综合考量了温度和湿度后推算出的数值,并不是实际气温。也就是说,即使身在伊朗,但你身上的那些“蛋白质”实际感受的温度还没有这么恐怖。影响体感温度的其他因素有:  

 

  影响体感温度的因素.gif(来源网络)  

  1. 反应时间因素外界环境温度感觉由高到低(或是由低到高),才会让身体感觉到环境温度的变化,进而作出体温自我调节的过程,这中间存在一个时间差  

  2. 风力因素有分析发现在风力级数为四级的时候,体感温度有一个向下的波动。  

  3. 客观原因如上文提到的湿度因素等,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会因空气湿度、风速大小、着装颜色、日射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4. 心理因素人的心情也能让体感温度与实际温度感觉不相符。  

  此外,人作为有机的生命体,在应对高温时,体温可以靠排汗等机能进行有效散热调节,以维持人体的恒温环境。  

  可见,空气里的水分、穿衣服的颜色、长度、是否有风、是否在水边等等,这些都是影响我们对温度感知的因素,所以现在虽说有着跟三伏天一样的温度,却没有三伏天那般令人难以忍受,看来是外界因素和体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过,就算未到桑拿天,高温还是很强烈的,所以防护措施不能少,文末给小伙伴们奉上高温应对技能,希望小伙伴们及时get  

  1.穿着:最好选择易吸汗、宽松、透气的衣服,注意勤洗勤换;  

  2.饮食:适量饮淡盐开水、凉茶、绿豆汤等,不可过度吃冷饮,饭菜宜清淡,不宜吃剩菜剩饭。  

  3.起居:适当增加午休,保证睡眠时间;浑身大汗时,不要立即冲凉;电扇不要直接对着身体长时间吹,进出空调房间注意适应室内外温差。  

  4.出行: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若外出,应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如打遮阳伞,并带上充足的水和防暑药品。尽量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曝晒,注意到阴凉处休息。  

  愿大家清凉一夏!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运行
文章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网、中国科普博览网运行单位、中国科普博览网主办单位的任何观点或立场。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科普中国
关闭
中国科普博览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112257号-28,-4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