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博览
与科学同行
科学的地震自救方法都在这里
发布时间:2017-01-17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生生不息团队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从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获悉,截至20161220日,中国大陆地震共造成灾害事件15次,全年发生较大地震灾害事件3次,一般地震灾害事件12次,直接经济损失约65.5亿元。 

  地震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用科学的眼光来认识、分析、预防这种自然灾害,已成为现代人的科学武器。地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据对唐山地震中874位幸存者的调查,其中有258人采取了应急避震措施,188人安全脱险,成功者约占采取避震行动者的72% 

  当灾难发生时,你很可能在家里睡觉、在学校上课、在办公室处理文件、在赶往电影院的出租车里,这时地动山摇,楼宇震荡,物品从柜子上、桌子上、墙上纷纷落下。如果你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遭遇了地震,你该如何进行紧急情况下的应对? 

  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一、避震时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1.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2.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3.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4.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有易燃易爆气体。 

二、做好家庭防震准备 

    合理放置家具、物品: 

    1. 把墙上的悬挂物取下来或固定住、防止掉下来伤人; 

    2. 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 

    3. 固定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 

    4. 清理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 

    5. 阳台护墙要清理,花盆杂物拿下来。 

三、在户外怎样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 

    1. 蹲下或趴,以免摔倒; 

    2. 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 

    3. 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4. 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 

    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上下;高烟囱、水塔下;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其他危险场所: 

    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高门脸、雨蓬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四、在野外怎样避震 

    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 

    1. 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  

    2. 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1.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五、震后如果被压怎么办 

    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1. 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2. 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3. 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4. 不要随便动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5. 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后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6. 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运行
文章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网、中国科普博览网运行单位、中国科普博览网主办单位的任何观点或立场。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科普中国
关闭
中国科普博览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112257号-28,-4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