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博览
与科学同行
G20有客来 建筑显示杭州文脉
发布时间:2016-08-18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杭州市西湖区青年科技工作联合会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背景链接:“G20杭州峰会”是杭州第一次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国际会议,这也是杭州正式进军世界级城市的里程碑事件。这不仅将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完善,也将促进杭州的品牌经济和城市核心竞争力。

北京首都体育馆、水立方、鸟巢、世博轴、济南奥体、国外议会大厦的空间结构设计者、参与者董石麟院士,他心中最美的杭州建筑是什么?他是如何看待G20背景下,杭州的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让我们带您走进这位硕果累累的院士。


董石麟(中国工程院院士、空间结构工程学家、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创新与承袭融合,挖掘杭州建筑的新魔力
视频简介:城市的建设可以保留传统文化,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有所创新,跟着时代融入新的元素。在目前和未来,杭州的地下交通值得关注,向地下要空间是一个城市建设较好的发展方向。提到最近城市建设的“阵痛期”问题,院士认为在迎接G20峰会的背景下,适当装饰城市的面貌是可取的,就如客人来了我们要打扫房子一样,应该抱以乐观的态度,同时要做好后期的整洁和保护。G20对杭州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有利于杭州大步走向国际化。


访谈片花

走近董院士的建筑作品
从结构方面分析,董石麟院士参与了很多大型建构。从早期的首都体育馆,到北京的国家大剧院、鸟巢体育场、水立方游泳馆、上海的世博轴以及杭州一些工程都有董院士的团队参与。“我觉得我们的结构设计,搞现代化的建筑和结构,必须要有新的思想。”院士说,建筑造型希望用新的,材料希望用新的,还要照顾各方面指标,比如材料体系有否达标,结构体系能否承载,能否很好的为当地的老百姓服务,发挥好它的功能。创新非常重要,没有创新就没有前途。


杭州哪些基础设施建设值得关注?
董石麟提到杭州的交通设施建设值得关注。杭州的马路不窄,是汽车比较多,人流比较大。我们得向地下要空间,根据规划,杭州今后有十条地铁,有400公里长。建成后,杭州的交通拥堵会减轻。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这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

对于前阵子部分市民对G20修路的负面情绪,院士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一个城市打扮装饰一下是很正常的。”院士直言,“就如客人来了我们要打扫房子一样,应该抱以乐观的态度。” 趁G20难得的机会修破纳新无可非议,建议大家要重视过后做好城市的保洁工作。目前杭州早已过了“阵痛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民满意度非常高。



董石麟:把杭州建设成为一个宜居、宜学、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运行
文章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网、中国科普博览网运行单位、中国科普博览网主办单位的任何观点或立场。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科普中国
关闭
中国科普博览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112257号-28,-4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