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博览
与科学同行
辽宁本溪突发山火,看专业队员如何扑火
发布时间:2016-04-12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和平季风团队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我们知道,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武警森林部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支森林防火、灭火专业武装力量,他们扑灭森林大火的方式也许是你闻所未闻的方法:以火攻火?炸弹灭火?种树防火?接下来,我们从灭火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这三个方面来了解森警战士是如何灭火的。
一、灭火原理
要想扑灭大火,就要熟知灭火的基本原理。森林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森林可燃物、氧气、温度,统称为“燃烧三要素”。在森林燃烧时,如果去掉“燃烧三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燃烧就会停止。因此,在扑救森林火灾中,就是要采用各种手段彻底破坏“燃烧三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


燃烧三要素示意图

  (一)隔离可燃物
隔离可燃物是指将燃烧的可燃物与未燃烧的可燃物分离,使可燃物分布间断。通常采取人工、机械、爆破等方法。例如:手工工具开设阻火线,消防车、推土机开设隔离带,利用森林灭火索爆破开设阻火线等都是利用隔离可燃物原理灭火。
(二)隔绝空气
 正常情况下,空气中氧气含量占21%,当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于14%~18%时,燃烧就会缓慢直至终止。灭火中通常采用不燃或者不易燃的物质覆盖在燃烧的可燃物表面,使可燃物缺氧导致熄灭。例如:用土覆盖或者用化学药剂产生泡沫覆盖可燃物,也可用化学灭火剂受热分解,产生不燃性气体使空气中氧气浓度下降,从而使火熄灭。
(三)降低温度
森林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当温度降到燃点以下时,火会熄灭。在灭火时,通常利用水泵、水枪、飞机吊桶、森林消防车向火线喷水,使正在燃烧的可燃物温度降至燃点以下,达到灭火目的。
二、灭火原则
“打早、打小、打了”是扑救森林火灾的基本原则,是须贯彻于整个扑火过程中的。“打早”是指及时扑火,“打小”是指扑打刚发生的火,“打了”是指扑火的彻底性,既要扑打明火,又要清理暗火,消灭一切余火。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打早是灭火的前提,打小是灭火的关键,打了是灭火的核心。只有实现这“三打”,才能把森林火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扑火过程中,要根据火场的实际情况,一般按照控制火势蔓延、扑灭明火、火场看守的步骤进行。
三、 灭火方法
扑灭森林火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灭火方法(也称积极灭火法或进攻型灭火方法),另一种是间接灭火方法(也称建立防火线隔离法或以守为攻型灭火方法)。
直接灭火方法是使用灭火机具直接与火交锋,使火停止燃烧。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人能靠近的弱度、中度地表火灭火,不适合猛烈燃烧的大火或树冠火。直接灭火法采用的机具很多,可以使用机械扑火工具,也可以用化学灭火药剂、水、土。如常的机降灭火、直升机挂桶灭火、灭火弹灭火、水炮灭火、化学灭火等都属于直接灭火方法。
间接灭火法主要是建立防火隔离带,如开防火线、挖防火沟、以火攻火等,它主要适用于猛烈燃烧的地表火、树冠火和难灭的地下火,比较有代表性是以火攻火、打隔离带灭火等。
以火攻火,乍一听觉得不可思议,在扑火现场,我们有时可以看到当火势比较大时,有专门的森警战士手执点火器,在地表放火。这是做什么,为什么要再点把火?原来,这是森林扑火的有效战法——以火攻火,就是在火线前方一定的位置,通过用人工点烧法烧一条火线,人为控制使这条火线向火场烧去,留下一条隔离带,从而达到控制火场扑灭林火的目的。在众多灭火手段中,以火攻火是行之有效的灭火手段之一,它不仅可以用于阻截急进树冠火或急进地表火,使燃烧区前方的可燃物快速烧掉,加宽防火隔离带,也可以改变林火的蔓延方向,减低林火的蔓延速度。
在森林大火扑火现场,我们还经常看到大队人马在距离火线一定位置挖沟伐树而不是去直接扑火,这是为什么?原来他们这是在打隔离带,在火势迅猛的情况下这样能保住更多森林。一般在火势迅猛无法靠近时,在某个地段把树林放倒,挖掉地上防腐层,使地上没有可燃物,这就是打隔离带灭火。当森林大火火势很大,发生树冠火和高强度地表火产生大量热能、烟尘和火星,人无法直接接触火线,不能集中兵力一举扑灭时,为了减少林火面积和可能发生的危险,灭火时就需要采用这种间接扑救方式。
随着我国专业扑火力量的不断加强,一批高科技扑火手段逐步运用于森林火灾扑救中,起到了更加高效迅速的作用,如通过计算机模拟预测火灾发生的趋势选择科学的救火方式等等,为扑灭森林火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运行
文章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网、中国科普博览网运行单位、中国科普博览网主办单位的任何观点或立场。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科普中国
关闭
中国科普博览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112257号-28,-4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