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智能制造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个生产企业的纵向集成。生产企业将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集成互联,不断提高企业效率。一个典型的生产企业逐步使用越来越多的不同信息技术(IT),在几乎所有的传感器和电机或驱动器中植入微处理器芯片,结合相关软件实现计算机控制。从制造过程中某个特定阶段或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到逐步将各个制造环节的“信息孤岛”互联互通,系统集成,从而使数据在整个企业中得以共享。通过机器大数据的收集和人类智能的结合,推进工厂优化,改进企业管理绩效,大幅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工人操作安全性,并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二阶段,生产企业间的横向集成。通过高性能计算平台将不同生产企业的数据源进行联接,将工厂的特定信息与原材料供应、客户需求进行联接,甚至可以利用智能电网,企业自动规划用电,在用电高峰期放缓生产,在用电低谷期加快生产。这将使更加安全生产、更加精确生产成为可能。
第三阶段,端对端集成,实现生产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通过贯穿整个价值链的工程化数字集成,实现基于价值链与不同企业之间的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定制,根本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和消费者的购物行为。
智能制造具有鲜明的特点
(1)自律能力
即具备搜集与理解环境和自身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和规划自身行为的能力。只有具有自律能力的设备,才能称之为“智能机器”,而具备自律能力的“智能机器”是智能制造不可或缺的条件。
(2)人机一体化
人机一体化是一种混合智能,突出了人在制造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在智能机器的配合下,更好地发挥出人的潜能,使人机之间表现出一种平等共事、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的关系,使二者在不同的层次上各显其能,相辅相成。因此,在智能制造系统中,高素质、高智能的人将发挥更好的作用,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将真正地集成在一起,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3)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
这是实现虚拟制造的支持技术,也是实现高水平人机一体化的关键技术之一。虚拟现实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基础,融信号处理、动画技术、智能推理、预测、仿真和多媒体技术为一体;借助各种音像和传感装置,虚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过程、物件等,使人们从感官和视觉上获得接近真实的感受。这种人机结合的新一代智能技术,是智能制造的一个显著特征。
(4)自组织与超柔性
智能制造系统中的各组成单元能够依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自行组成一种最佳的组织结构。这种柔性不仅表现在运行方式上,还表现在结构形式上,所以称这种柔性为超柔性,如同一群人类专家组成的群体,具有生物特征。
目前,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客观趋势,发展智能制造既符合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重塑我国制造业新优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同时,智能制造也为破解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提供了一种有力手段,进而进一步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