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博览
与科学同行
扒一扒“三伏天”为什么这么热?
发布时间:2015-08-11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科普博览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进入八月,三伏“桑拿天”持续发威,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的高温已经持续了5天左右,根据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包括上述地区在内的中东部的大范围高温仍将持续。三伏天为什么这么热呢?让我们一起来扒一扒背后的真相。

  “三伏”的说法由秦汉时盛行的五行学说延伸而来,主要指中原地区气候上一年中最闷热的一段时期,它是“头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每到这时人们都会感慨“我与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初伏)入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开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进入“末伏”(三伏)。
那么,“庚日”又指的是什么呢?我国从古至今流行一种“干支纪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个字,结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因天干的数字有10个,因此每隔10天就有一个庚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
通常三伏为三十天,每伏十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如2015年,头伏为7月13日至7月22日十天、中伏为7月23日至8月11日二十天、末伏为8月12日至8月21日十天。今年的三伏天总长为四十天,被网友戏称为是加长版的三伏天。
那么三伏天高温闷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都是太阳惹的祸!
大家知道,我们地球在不停地绕太阳自转和公转,而且地球是侧着身子转的。正是得益于这种得天独厚的配置,地球上才有了昼夜和四季。太阳是地球大气能量的主要来源。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是由地球公转的不同位置来确定的。春、秋时太阳直射在赤道;夏至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接收的太阳辐射能最多,北半球为夏季;冬至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接收的太阳辐射能最少,北半球为冬季;从本质上来讲,是太阳主宰了地球气候。
是谁点的火?
  看到这里你可能想:切,没新意,是个地球人都知道!但注意,下面你可能就不知道了。
实际上有一种天气系统,叫副热带高压,它出现在南北两半球副热带地区。在北半球,副热带高压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而缓慢向北移动。被它笼罩的地区会受下沉气流的控制,天空中不能再积攒出很多云彩,格外晴朗,导致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能急剧上升,气温也随之上升。然而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北边缘地区,一些偏南方向的气流把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吹到我国大陆,为降雨提供水汽,地表湿度增大后,散发的热量会减少。这样,在吸热增多、散热减少的情况下,地表热量不断累积,出现一天比一天热的情况。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这也是为什么夏至日虽然太阳高度角最高,却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的原因——积累的热量还未达到高峰。
需要指出的是,暑在“三伏”指的是气候状况,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盛夏酷暑的状况,但也有例外。因为天气和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三伏天,如果遇到冷空气活动带来的降水等天气,也会一扫暑热带来凉爽。比如在北京地区,通常是热在头伏和末伏,每年的七下八上是北京的汛期,特别是今年冷空气和高空冷涡活动频繁,降水偏多,大家都说今年夏天真好过。只是不要忘了北京雨季过后,高温和桑拿天气仍有可能会卷土重来。
具体到某一年或某一地区,最高温度是出现在头伏、二伏还是末伏,或是立秋末伏后会不回出现“秋老虎”等,还要取决于当时的天气系统。通常我国大陆,主要是热在头伏和中伏,但东南沿海和岛屿地区大多是热在末伏;云南最热的时期是雨季前的5月,在入伏前二个月;到了我国南沙群岛地区,三伏反而是全年两个最凉季节之一。即使是通常热在中伏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末伏后的8月中下旬,偶尔也可出现被称为“秋老虎”的连续高温天气。
 厄尔尼诺“火上浇油”?
厄尔尼诺对南美、印尼和澳大利亚的天气和气候都有影响。我们的高温天气是不是被厄尔尼诺传染的?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比较弱,雨带自南向北移动,到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就呆住不动了,这就导致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干旱少雨、晴朗暴热的现象。当然在南方就会由于长时间的雨季而出现洪涝灾害,气温也会比往年略低。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北方地区”,可不包括东北呦!因为在厄尔尼诺发生当年,我国东北地区有时反而会出现冷空气活动加强,造成低温冷害、粮食减产。
同样要指出,厄尔尼诺并不是影响中国天气和气候的唯一因子,不能单凭是否是出现厄尔尼诺来预测中国夏季旱涝和气温的高低。也就是说,我国的夏季旱涝和气温的高低在厄尔尼诺年和非厄尔尼诺年都有可能出现。
全球变暖有没有份?
  酷热的天气总是让人脾气烦躁,有些人开始将矛头直指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温室效应。那么,古代人是不是就不会经历这样的高温天气了呢?历史气候研究表明,我国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在乾隆八年。《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中说,当时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炎热异常;当年(1743年)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记录的实测温度是,7月20日—25日的气温值都高于40 ,7月25日竟然达到了惊人的44.4 !那时候又没有电扇和空调,古人比咱们更加煎熬!当然,这种极端的天气事件很难说与全球变暖有直接关系。
不过,现代都市中的柏油马路、水泥路以及各种钢筋水泥建筑物也通过改变地表反射率,对地面增温作出“贡献”,这也是中心城区温度比郊区高,出现城市热岛的原因。由此可见,我们现在“享受”的高温,是自然气候和“人为加工”的共同产物。
国外也有三伏么?
“三伏”一看就是个中国名,那么国外有没有这样的“三伏天”呢?既然是太阳主宰了地球气候,不但中国有“三伏天”,在夏季国外同样会有一个暑热集中的时期。例如,欧洲人也总会被炎炎夏日所困扰。这种天气的出现同样与副热带高压有关。今年,当中国刚刚经历了小暑,远在大陆西岸的欧洲很多国家都已经被炙烤很久了,39 、40 一次次登上报纸头条。北美地区也曾经历过高温的考验,2011年北美洲的高温曾经导致美国有22人被“热死”。就连我们印象中用“寒冷”来形容的加拿大也未能幸免,近地面的暖性高气压一直停止不动,阻挡冷空气的进入,地面不断从太阳吸收热量,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最明显的证据就是2015年7-8月,受大陆热高压影响,中东地区热浪频发,7月31日伊朗西南部马赫夏赫尔港的最高气温达46 ,加之湿度较大,体感温度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76 。
看来,“三伏天”也并不仅仅是“中国特色”啊!
 健健康康过“三伏”
  “三伏”暑热是一个正常的气候现象,每年我们都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迎接它、应对它,趋利除害,尽可能减少它的不良影响:
? 高温天减少露天作业,加强防暑劳保措施;
? 冬病夏治,要去正规医疗机构;
? 预防中暑、不要贪凉;多吃苦瓜,少吃冷饮;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总之,只要积极和正确应对,我们都可以健康地度过三伏。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运行
文章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网、中国科普博览网运行单位、中国科普博览网主办单位的任何观点或立场。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科普中国
关闭
中国科普博览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112257号-28,-4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