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大鲵亚成体(蔡波拍摄)
两栖动物中的“四不像”
有这样一种动物,有人说它像普通的大蚯蚓,有人说它像钩盲蛇,也有人说它像脆蛇蜥,还有人说它像七鳃鳗,其实都不是,它就是两栖动物中的“四不像”——版纳鱼螈。
版纳鱼螈是我国无足目两栖类的唯一代表,它们体形似蚯蚓,头颈区分不明显,四肢退化消失,因此又被称为“两头蛇”或“芋苗蛇”。
版纳鱼螈没有四肢,靠身体的环褶收缩来控制进退。由于长期适应穴居生活,版纳鱼螈眼睛退化,仅可见点状残迹,所以它们的视力不太好。它们喜欢在水边用头拱成四通八达的隧道,然后在里面筑巢,白天就躲在潮湿的洞内休息,晚上才出来觅食。
版纳鱼螈在4-5月开始繁殖,产卵后,雌螈不会马上离开,而是悉心照顾卵粒,将身体卷在卵团周围,一来可以保护卵,二来保证卵团能够在潮湿的条件下孵化——真是位伟大的母亲啊!目前,版纳鱼螈的生存境况也岌岌可危。
图二:版纳鱼螈(蔡波拍摄)
会长胡子的蛙
大家都知道男人会长胡子,但你知道青蛙也会长胡子吗?由于在繁殖季节雄蛙会在上颌边缘长出十几枚黑色角质刺,很像胡子,峨眉髭蟾又被称为“胡子蛙”或“角怪”。
研究表明,这种角质刺只在繁殖季节的雄性上颌存在,在雄性争夺雌性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雄性用这种刺来打斗,打赢的一方才能拥有与雌性交配的权利。
不同于绝大部分蛙类,雄性峨眉髭蟾反而比雌蟾大。它们的眼睛上半是蓝绿色,下半呈深棕色,非常独特。峨眉髭蟾的蝌蚪发育非常缓慢,变态期长达三年左右,至少要越过两个冬天才能完成变态,长成成体则需要4~5年。
峨眉髭蟾是我国特有的濒危两栖动物之一,分布十分狭窄。峨眉髭蟾的保护现状让人堪忧:由于过量采集、栖息地破坏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其种群数量持续减少。早在200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就已将其列为濒危(EN)等级,如今这一珍稀物种在其模式产地四川峨眉山已濒于绝灭。
图三:雄性峨眉髭蟾(史静耸拍摄)
青蛙中的音乐家和建筑师
仙琴蛙是杰出的“音乐家”和优秀的“建筑师”。仙琴蛙有一对咽侧下外声囊,鸣叫时能发出“咚-咚-咚-咚-咚”的类似五声音阶的声音,有时低沉雄浑,有时清脆响亮,悦耳似琴音,给后人留下了“仙姑弹琴”的佳话。
它们有时候唱一声,有时候唱三声,有时候唱五声,随着音节数的增多,音调也会增高,由开始的平调到最后的高调,中间还有一个过渡调。不同的组合使仙琴蛙的歌声极富变化,路过的人都会忍不住驻足聆听。
此外,到了繁殖季节雄蛙还会在水塘边建“房屋”来招妻育儿。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它们能建造出如此精致的“房屋”:巢穴大致呈半球形或球形,中间部分很宽敞,四周的墙壁十分光滑,整体结构很牢固。雄蛙还会在洞内鸣叫,洞穴的作用很像乐器中的葫芦丝的葫芦部位,洞穴的深浅和入口的大小各不相同,也让“洞主”的歌声更加丰富多变、婉转多情。难怪雌蛙会对“有房”的雄蛙情有独钟。
图四:仙琴蛙(崔建国拍摄)
图五:仙琴蛙的巢穴(崔建国拍摄)
会诈降装死的蛙
俗言道:“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大自然处处充满陷阱和杀戮,不会个一招半式,很难存活下来。斑腿泛树蛙“诈降装死”的技能让人叹为观止,“瞒天过海”只怕早已练得炉火纯青——我只想说它们“太有才了”!
如果不幸被捕食者“盯”住,一时无法逃脱,斑腿泛树蛙会马上把身体缩成一团,耷拉着脑袋,双手高举抱头,眼睛紧闭,很像一名被警察抓到的犯人。从动作到表情,没有一丝漏洞,逼真的让你一愣一愣的。
然而这个看似非常无辜的动作具有很强的欺骗性,趁捕食者“开溜”的时候,斑腿泛树蛙会抓住机会夺路而逃,好一招“诈降”——这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啊!还是验证了那句古话:“兵不厌诈。”
图六:斑腿泛树蛙(朱弼成拍摄)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