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信博物馆 > 计算机网络 > internet今昔谈
> Internet史话
追忆阿帕网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
翻开美国人写的关于互联网发展历史的书,或者从互联网上查找这方面的资料,都少不了提起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
I”。这颗卫星重约80公斤,差不多每天都要在美国人的头顶上飞过一次。喜欢“恶作剧”的苏联人似乎觉得这一颗卫星还不过瘾,仅仅在一个月之内,1957年11月3日,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
II”又上天了。这颗重达500公斤的卫星,甚至还带了一只活狗进入太空做实验。
在此期间,同样处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毛泽东主席率中国代表团访问了苏联。他在一次会上曾经不无讥讽地说:美国人有什么了不起?苏联老大哥把人造地球卫星抛上了天,美国人哪怕抛个山药蛋上去给我看看。
敏感的美国人把苏联的卫星看作是对自己技术落后的严重警告,当然要急起直追。1958年1月31日,他们终于把“山药蛋”给抛了上去。然而,与美国普通百姓听到的卫星上天的“喜讯”不同,技术专家们都非常清楚,这颗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的人造地球卫星“Explorer
I”,的的确确只是一个“山药蛋”!比起苏联此前发射的卫星,美国的“Explorer
I”实在是小得可怜。这颗卫星只有8公斤,其重量也许还不如苏联第二颗卫星中携带的狗!
美国军队的通信网络也令人担忧。尽管这些网络按照当时的标准是高水平的,但是,这种由中央控制的网络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想到,只要摧毁这种网络的中心控制,就可以摧毁整个网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军队通信联络的网络化程度越高,受到破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更何况这种网络在原子弹面前是如此脆弱,很可能用一颗原子弹就可以切断整个美国军队的联系。
美国军队的威信和权威,甚至自信心,一下子降到了最低点。
1962年,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FTP和Telnet是Internet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
[上一页] [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