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学说的起源
原子世界的信息
认识原子及核能
二战期间核动态
核武器来势汹汹
核能的有效利用
核危害与核废料
中国核工业发展
巧妙应用放射性

 

 

   核能> 核能的有效利用



 

劳逊判据与托卡马克装置

  当我们点煤炉时,煤一方面燃烧发出热量,另一方面又向四周散失热量。只有当点燃的煤足够多,使它燃烧发出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大,煤炉里的火才能愈烧愈旺,成为一个释放能量的来源。这时我们可以说这个煤炉已实现了点火。

环流器一号——研究核聚变的重要装置  聚变反应与裂变反应不同。裂变反应时可以不需要入射中子有动能;而为了实现聚变,首先要输入能量。当输入的能量与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相等,即能量增益因子等于1时,称为得失相当。实际上,由于创造聚变条件消耗的电能,一般要3倍于它的热能才能生产出来,所以要使能量增益因子等于3时,才能真正地实现得失相当,能量收支平衡。

  按照与煤炉点火类似的道理,英国科学家劳逊1957年提出实现得失相当的条件,即劳逊判据。对于氘、氚聚变,为了实现得失相当,等离子体的温度大约要1亿摄氏度,等离子密度(以每立方厘米的粒子数为单位)与约束时间(以秒为单位)的乘积,大约要达到100万亿。氘氚聚变得失相当的条件,比氘、氚聚变要困难几十倍。由于氘氚聚变得到的能量,大部分被聚变产生的中子带出等离子体,不能用于维持等离子体的加热状态,因而点火条件比得失相当要困难些。

  1954年前苏联第一个托卡马克装置,实现了个别的聚变反应,但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极微。直到1970年,前苏联在另一个托卡马克装置上,才有可以察觉到的聚变能量输出。在这座装置上,为了实现聚变消耗了10亿份能量,才得到1份聚变能量。又经过10年,在美国和西德两台托卡马克装置上,聚变能量的输出份额就增加了2亿倍。这2台装置,可以在非常短暂的瞬间,为实现聚变每消耗10份能量而得到2份聚变能量。

  1982年圣诞节前夕,美国为实现点火而设计的大型托卡马克装置在普林斯顿大学建成。该装置是1974年批准,1977年动工的。1980年,美国总统卡特曾签署了《聚变能源工程法》,要求在7年内将聚变经费翻一番,2000年前投资200亿美元,1990年建成工程试验装置,2000年前建成聚变示范堆。而实际上这一法令的颁布,却成了美国聚变研究走下坡路的分水岭,聚变经费一再压缩。一方面由于经费的一再压缩,更主要的是由于聚变技术比原来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所以原来确定的目标也一再推迟。

  在此之后,1983年6月在英国建成比上述装置更大的欧洲联合环。1985年4月,日本的大型托卡马克装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前苏联的大型托卡马克装置也已建成。由于实现点火后,装置就有强烈放射性,难以进行检修和从事各项基本研究,所以专家们期望尽可能推迟在这四座大型托卡马克装置上进行点火实验的时间,以便更多地从事一些等离子体物理的基础研究。

  1984年9月,我国第一台中型聚变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在四川乐山市郊建成。该装置是托卡马克型,达到国外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

聚变能量释放的因素  惯性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