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学说的起源
原子世界的信息
认识原子及核能
二战期间核动态
核武器来势汹汹
核能的有效利用
核危害与核废料
中国核工业发展
巧妙应用放射性

 

 

   核能> 原子世界的信息



 

实现原子嬗变

  研究了碎屑之后,知道氮原子核并吞了α粒子,变成了氢原子核(质子)和原子量不是16而是17的氧原子核,普通氧原子的原子量是16。

  于是,人们把一种元素转变成另外一种元素的研究初次成功了。

  炼金家徒劳了多少世纪,妄想找到把铅和铜变成黄金的“哲人石”。要达到这个目的,那些炼金家不仅仅是知识不够,而且手里也没有这种能够打破原子的工具和能量。

  在炼金家炉子的烈焰里,原子核始终没有变化。即使现代的那种温度高达几千度的电炉也未必能够破坏它。

  可是现代炼金家——核科学家终于学会了转变元素。

  卢瑟福以α粒子轰击氮核后,元素氮转变为氧的同位素氧-17,并放出一个质子。卢瑟福和查德威克还测定了质子的射程,他们发现从硼到钾的所有轻元素中,除碳和氧以外,都可以用α粒子轰击使它们产生嬗变并放出质子。此外,卢瑟福还曾预言中子和正电子的存在。从卢瑟福关于原子核的种种研究和发现,实际为原子能的利用起了先导作用。

  卢瑟福否定了“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电是一种连续的、均匀的液体”,“原子永恒不变”的学说。他正确地指出:“看来很清楚,在如此微小的距离内,带电粒子间的普通的力学定律显然已经破产了。”既认定旧定律不适用于新领域,就需要努力探索新领域的新规律。

  卢瑟福坚信自己的信念“是建筑在坚固的事实的岩石之上的”。

  卢瑟福在1920年的一次演讲中,有一个极为出色的预言,认为在原子的某个地方,可能存在着一个尚未被察觉到的中性粒子,而一经发现这种中性粒子,很可能比α粒子的用途要大得多,“它能自由地穿过物体,但却不能把它控制在一个密封的容器中。”

  卢瑟福所预言的这种粒子就是后来所说的中子,它是12年后,查德威克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发现的。这是在原子能利用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又过了六年多,哈恩用中子使铀核发生了裂变。紧接着,玻尔、费米、约里奥、西拉德等分别实现了由中子引起的铀裂变的链式反应,从而为原子能的释放及利用找到了实施的途径。

原子模型  发现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