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基因> 孟德尔与遗传因子

孟德尔定律的重新发现

  直到1900年,孟德尔及其伟大成就才被重新发现。这一年,也是物理学中的“量子理论”诞生的一年。这似乎表明,接受遗传学中颗粒学说的时机已经成熟。事实上,在生物学领域,已有很多人想到了这种学说,以至于同时有三位著名学者发现了孟德尔及其创立的颗粒遗传学说。他们是荷兰的德弗里斯(H·deVriss,1848-1935年)、德国的科伦斯(C·Correns,1864-1935年)和奥地利的丘歇玛克(E·Tschermak,1871-1962年)。

  德弗里斯虽然是荷兰人,但他接受教育和训练却是在德国。早年德弗里斯着迷于生理学实验,1892年才正式转入植物杂交实验。他曾用麦瓶草、罂粟和月见草为材料。将麦瓶草的有毛变种与光滑变种杂交,他得到536株子二代植株,其中392株是有毛的,144株是光滑的。在花瓣带黑点与花瓣带白点的罂粟杂交中,子二代两者的株数则分别是158株和43株。这两个实验的数据分别为2.72∶1和3.67∶1,可以说德弗里斯是完全独立地发现了显性现象和分离定律的人。这些工作完成于1896年,到1899年时,他已在30多个不同物种和变种的实验中证实了这些现象。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读到了孟德尔的论文,才发觉自己辛辛苦苦干了七八年的研究,原来别人早已有结论。他有些愤愤不平,认为他的工作无论是实验广度,还是理论深度,都比孟德尔的工作更有意义。他于1900年3月,在几个星期之内提交了三篇论文,其中两篇寄给了巴黎科学院,一篇寄给了德国植物学会,都在4月份发表了。

  科伦斯是耐格里的学生和外甥女婿,他是否早就从耐格里那里知道了孟德尔,连史学家们也不敢妄下结论。据科伦斯自己回忆,他是在进行豌豆杂交工作4年后,在一个难以入睡的夜晚“闪电”似地想到3∶1这个比例的。后来他通过福克的著作才知道他的想法与孟德尔的不谋而合。1900年4月21日,他又收到了德弗里斯关于杂交工作的单行本。这时他觉得必须马上把自己的工作公布于众了。于是,立即将论文投寄德国植物学会,并于1900年5月发表。科伦斯要谦虚一些,虽然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创新者,但他从未认为自己对发现遗传学基本定律有优先权。他认为优先权应属于孟德尔。

  丘歇玛克也是做的豌豆实验,发现了子叶黄色与子叶绿色、种子圆形与种子皱缩的3∶1现象。同时,他还观察到子一代子叶黄色杂种与亲代子叶绿色植株回交时,能得到1∶1比例。之后,他也是通过福克的著作知道了孟德尔,并为孟德尔工作的广泛和深入感到吃惊。丘歇玛克参考孟德尔的工作完成了他的论文,并于1900年1月17日交给了维也纳农学院杂志的出版者。在发表这篇论文时,他的杂交工作只进行了两代,还不可能证明子二代中呈显性的个体有两种基因型,也不能证明呈隐性的个体是纯种。所以,有人认为,把丘歇玛克算作孟德尔定律(而不是孟德尔论文)的再发现者有点勉强。然而,不管史学家们如何评论,丘歇玛克也一定是自己先有了与孟德尔同样的设想,然后才在孟德尔论文的启发下产生飞跃的。如果没有孟德尔定律,只不过时间上会稍许延迟一点而已。

  自从1900年孟德尔定律被重新发现以后,孟德尔的名字很快就传遍了欧美,其传播速度真有点出人意料。1906年,洛克(R·H·Lock)出版了《变异、遗传和进化研究中的新进展》。1909年,贝特森(W·Bateson,1861-1926年)写的教科书《遗传的孟德尔原理》发行。这两本书都反映了作者们对孟德尔遗传学的理解已相当成熟。遗传学有如此迅速的进步,除了说明新理论很有吸引力,致使生物学界进行多项实验以检验其理论的正确性以外,也说明了35年后社会已完全消化了孟德尔的学说。由于这35年时间里细胞学研究的巨大成就,使得细胞学成果与孟德尔学说的结合水到渠成,于是,孟德尔定律就更直观,基础也更扎实了。


孟德尔学说又为什么被遗忘?  给遗传学取名字的贝特森

